先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然后将排列后的数据分段,每段中的数据被称为一组,故分段也称为分组。
设样本量
然后计算每组的发生次数和发生频率。
直方图在1895年由英国统计学家皮尔逊首先使用。
计算数据落入各组的频率
利用matplotlib等Python中的数据可视化库,能够绘制直方图,请参阅《跟老齐学Python:数据分析》
用
说明: 在经典统计学中,由于统计手段的限制,统计图的数量有限。如果使用 matplotlib、seaborn等 Python 语言的库,可以绘制出更多的统计图$^{[2]}$。
众数和中位数,是两个代表数据特征的统计量。
观测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mode),用
如果观测数据中每个数出现的次数都相同,则无众数;若有两个或以上的数出现次数相同,且超过其他数的出现次数,则这几个数都是众数。
众数受数据中极大或极小值的变化影响较小,出现的频率最高。
在统计学中,将数据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称为级差。
a = np.array([[6, 8, 3, 0],
[3, 2, 1, 7],
[8, 1, 8, 4],
[5, 3, 0, 5],
[4, 7, 5, 9]])
# 统计数据中的众数
from scipy import stats
stats.mode(a)
# 输出
ModeResult(mode=array([[3, 1, 0, 0]]), count=array([[1, 1, 1, 1]]))
设观测数据已经从小到大排列为
-
样本量
$n$ 为奇数,称中间的数据是中位数(median),记作$M_d$ 。$$ M_d=x_m, ~m=\frac{n+1}{2} $$
-
样本量
$n$ 为偶数,称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值是中位数:$$ M_d=\frac{x_m+x_{m+1}}{2}, m=\frac{n}{2} $$
a = np.array([[10, 7, 4], [3, 2, 1]])
a
# 输出
array([[10, 7, 4],
[ 3, 2, 1]])
# 计算全部数据的中位数
np.median(a)
# 输出
3.5
# 计算0轴方向的中位数
np.median(a, axis=0)
# 输出
array([6.5, 4.5, 2.5])
# 计算1周方向的中位数
np.median(a, axis=1)
# 输出
array([7., 2.])
此外,在Pandas中提供了DataFrame对象的方法describe()
,能够得到数据的常用统计量,详情参阅参考文献[2]。
[1]. 何书元. 数理统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1,第1版
[2]. 齐伟. 跟老齐学Python:数据分析[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