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39 lines (20 loc) · 3.75 KB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39 lines (20 loc) · 3.75 KB

<摇光>“我爱你”“你不爱我”“非你不爱”

逆否命题的句子中经常会出现两个否定词,比如某校内好友下午发的状态里的**“没有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里出现了两个没有”****,即两个否定词,很容易让人想到双重否定。那么这个真的是双重否定吗?又比如不顶不是中国人”“不到长城非好汉”**呢?

“我爱你”“你不爱我”“非你不爱”

文/李胜博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前段时间在人人网上看到一条很多人转发的状态:“既然‘我爱你’是真命题,那么它的逆否命题‘你不爱我’也是真命题”。然后就是好多人在唏嘘。。 高一的时候就在数学里学过逻辑,说过:逆否命题与原命题同真假,即这两个命题说的是一回事。但是,是个智商正常的人都能看出“我爱你”和“你不爱我”不是一回事。

逆否命题的存在的前提条件是需要原命题的内容存在一个逻辑关系。 如: 设有命题A和命题B(所谓命题就是一个可以判断的句子) 如果把 “A=>B”作为命题的话 “非B=>非A”则是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那么如果仅仅是针对“我爱你”这句话,是没有逆否命题的。因为它没有给出一个明显的内容的逻辑关系,只是一个简单的陈述。如果非要较真,试图找出其中的逻辑关系的话,我们可以把“我爱你”假设成下面的话 “如果我会爱一个人,那个人是你” 或者 “如果是我的话,爱的是你”………… (当然还有其他,比如“如果我是一个人的话,我爱你”) 于是,这样就有了一个逻辑关系,所以也就有了逆否命题,这两句话的逆否命题分别是 “如果那个人不是你我不会爱她”和“爱的不是你的那个人,不是我” 缩写一下就是 “非你不爱” 和 “不爱你,不是我”

但这两句话仅仅是猜测“我爱你”想表达的意思的逆否命题,并不是“我爱你”真正的逆否命题,因为它本身没有逆否命题。

逆否命题的句子中经常会出现两个否定词,比如某校内好友下午发的状态里的“没有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里出现了两个“没有”,即两个否定词,很容易让人想到双重否定。 那么这个真的是双重否定吗?又比如“不顶不是中国人”“不到长城非好汉”呢? “双重否定”是小学语文学过的内容,作用是加强语气。好多人的印象是:把两个否定词去掉,那么句子表达的就还是原来的意思。于是上面的句子去掉否定词之后就分别变成了 “有共产党就有新中国” “顶了,是中国人” “到了长城是好汉” 但是,这些真的是原来的句子想表达的意思吗? 谢致里同学某片文章里的一句话就已经做出了解答:“不顶不是中国人,顶了就是韩国人” 以上诡异的感觉其实源于把逆否命题当成双重否定的误用 比如“不到长城非好汉”想表达的是“好汉都要到长城”而不是去掉两个否定词之后的“到了长城是好汉” 那么双重否定是什么?! 双重否定一般是两个否定的副词或者否定副词和否定动词的连用。 但它和逆否命题最大的区别就是 那句话里是不是含有逻辑的成分在里面 于是。。。你能区分“不得不爱你”和“非你不爱”的区别了吗?

(采编:陈轩 责编:陈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