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73 lines (27 loc) · 8.07 KB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73 lines (27 loc) · 8.07 KB

<开阳>凯恩斯主义的问题与出路(上)

凯恩斯主义真的可以帮助经济克服危机吗?是否市场失灵就必然意味着政府的干预?是否政府的干预就必然意味着危机的消除和社会福利的增加?笔者以为未必,凯恩斯主义,不过一个陷阱。

凯恩斯主义的问题与出路(上)

文/徐定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自从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凯恩斯主义,并且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中大规模应用,凯恩斯主义就俨然成为对抗自由主义的另一大学派,深刻的影响了世界的经济。凯恩斯认为企业和个人具有“动物精神”,他们的乐观和悲观情绪交替轮换,造成经济从景气到萧条的循环。所以,政府就应该审时度势,带有前瞻性地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反向操作,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即“相机抉择”。

但凯恩斯主义真的可以帮助经济克服危机吗?是否市场失灵就必然意味着政府的干预?是否政府的干预就必然意味着危机的消除和社会福利的增加?

笔者以为未必,凯恩斯主义,不过一个陷阱。

一、区别看待的政府和私人部门

凯恩斯主义有意美化政府性质,丑化企业和个人。企业和个人具有非理性的“动物精神”,为什么政府就充满了人类理性?市场可能失灵,为什么政府就永不失灵?市场上交易有成本,为什么政府政策成本为零?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为什么政府却拥有充分信息?企业和个人是贪婪的,只追求私立,为什么政府会是仁慈高尚的,以社会福利为己任?最关键的一点,同样是人,为什么在企业中会有如此缺陷,一进入政府机关,就突然英明神武秉公无私料事如神,就能力挽被市场糟蹋的经济于狂澜,保一方国泰民安?

上面对政府性质的设定在现实中显然是不成立的。

政府的“动物精神”丝毫不亚于私人部门。在社会主义国家,有躁动而不切实际的“大跃进”,在资本主义国家,同样也存在美联储1930年雪上加霜的货币紧缩,日本央行1980年代一手制造的资本泡沫以及08年中国出台的四万亿救市计划。诚然,私人部门内部不存在紧密的约束和监督,它最大的目标是盈利,只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资本会跑到任何一个有盈利的角落。而政府作为拥有公权力的机构,受到各方的监督和制约。然而,姑且不论对权力监督薄弱的某些国家,就是在民主制发达的西方,因为社会的高度分工化以及经济形势的高速变化,公众无法对有司进行有效监督。公众与政府的委托——代理关系一旦形成,代理人就可以获得相当宽泛的代理权。当政府进行某些超越代理权的操作,事发后,不管公众是否追认,客观恶劣影响已然造成。此时,能挽救此局面的又只有政府。于是又只能委托政府去救火,虽然当初这火就是他放的。谁叫一个国家就只有一个消防员。

政府也不可能为公无私。政府是由理性人构成的,这群人在市场中追求私利,为什么到了政府机构就不会追求私利?就算完善的法治限制了他们“造租”、“寻租”的能力,他们仍然可以努力增加政府这个独立单位的福利。比如,在正统凯恩斯主义那里,政府应该在经济萧条时减税和增加开支,出现财政赤字和负债;在经济繁荣期增税和削减开支,出现财政盈余。这是一个看上去很完美的理论,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极难实现。为什么?因为一旦政府和民众尝了增加开支的甜头,你想戒掉就很困难了。增加开支,政府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支配权,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选民的选票,经济政治利益双收。选民也可以得到额外福利和补贴,高兴的很。你让政府缩减开支?选民答应吗?你的政治前途答应吗?作风强硬如撒切尔夫人,任内减少开支,最后仍然抵不住民粹的压力,被迫下台。虽然事后证明她的经济政策挽救了英国的经济。

二、无法回避的时滞难题

政府对经济的所有干预都具有时滞。从政策的生效,到发生,必然有一段作用期。所以,“相机抉择”的经济干预应该是超前的。然而,变化莫测的经济形式如何可以预测得到?在纯粹的物理世界,人类目前能做到的最好的预测是天气,但还是被人诟病不已,并且准确的天气预测也只有三天左右。而在由兼具理性和非理想的人类构成的经济世界中,预测又如何准确?确实,通过对主要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预测经济的大致走向。可这是非常粗糙的定性分析。如果要进行经济干预,就比如要设计到精密的定量分析。而作用经济世界的因素如此之多,随便哪里的一只蝴蝶动动翅膀都能乱了整盘局,你又怎么建立有效的回归函数进行预测和分析?一只蝴蝶也许在经济预测者眼里只是一个小变量,无碍大局。但人类对经济世界的认识远未全面,并且有些非理性冲动也是无法预测的。如果这只小蝴蝶最后煽动了整个盘面,之前的预测又该情何以堪?

更糟糕的是,一旦基于错误或有偏差的干预而进行经济干预,政府的力量作为一个额外施加的变量,很可能会使经济变动更大。就货币政策而言,弗里德曼通过对美国1869到1958年的货币供应量和GDP的分析,发现货币供应的波动领先经济的波动,货币政策引发了而不是“烫平”了经济周期。在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货币供应量的波动领先了经济的波动。[1]

而从财政政策层面上,无论是税收还是投资的变动,如果政府的预测与现实经济情况,相反,那么出台的财政措施也就不是“相机抉择”,而是雪上加霜火上浇油了。

三、名不副实的乘数效应

所谓乘数效应,即自发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通俗的说,就是政府花100元,这100元流入了社会,而获得这100元的民间也会相应花掉一笔钱,如此50元。那此时社会经济总量就增加了150元。

然而,私人部门是否愿意花钱?即,那流入民间的100块究竟会有多少被花出?

李生祥、丛树海通过建立宏观经济模型,分别测算了我国的理论财政政策乘数和实际财政政策乘数。经测算,两种乘数均不大,尤其是实际作用乘数的值明显偏低。测算结果如下[2]:

其实原因很好理解。如果私人部门愿意花钱,就不需要财政刺激。而财政之所以出手,就是因为民间投资和消费意愿不足。政府在经济萧条期修建铁路,因为在萧条期,民间预期惨淡,这笔流入民间的修路费的储蓄率就会很高。其次,在萧条期,就算修了路,又会促使多少人乘坐,从而拉动消费?再次,在当今技术越发先进的时代,投资高度自动化和机械化的工业和基础产业究竟可以带动多少就业?最后,政府出的这笔钱不是从民间征集的税款就是向后代征集的债务,最终还是要还的。但在经济萧条期,经济形势惨淡,政府为了挽救经济不免病急乱投医。这时出台的政府投资项目能否有盈利?其效率几何?都是值得追问的。

参考文献:

[1] CEIC.根据Milton Friedman & Anna J. Schwartz 文章中的Chart 5制作,见”Money and Business Cycles”,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 45,No.1,Part2, Supplement, Feb 1963,pp.32-64.

[2]李生祥,丛树海.中国财政政策理论乘数和实际乘数效应研究[J].财经研究.2004(1).

(采编自投稿邮箱;责编: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