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调查性报道,从广义上讲,是有一定探索性质的报道;在狭义上,则可能是针对社会阴暗面的报道,对方可能是社会的边缘人,也可能是强势阶层。”以校园媒体的力量和他们对抗,困难可想而知。 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校园媒体《107调查》,正在做这样的对抗。 翻开《107调查》早期的报纸,除了《北外女生性调查》外,关注校内问题的还有《北外女大学生吸烟状况调查》《沟通障碍与信任缺失——7号楼卫生检查解码》等;关注学校周边五行八作生存状况的有《北外周边美发从业人员调查》、《北外侧街商贩群体调查》等;再往校外延伸,还有《首批三峡移民生活状况》、《关于打口行业的不完整报道》这些关注社会特殊群体、边缘群体的调查报导。如指导老师王士宇所说,“它(《107调查》)的文章容量比较大,而不是无源之水、空发感慨。” “深度决定影响力”,这是《107调查》对外界打出的招牌,也是他们给自己的定位。 瓢虫君本期人物专访,带你走近王士宇、周昊与《107调查》的故事。 ****
用青春触摸深度****
——专访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园媒体《107调查》(二)
“在钢丝上走路”**** ——专访《107调查》指导老师王士宇 2008年,《107调查》刊载了一篇关于“北外杯”足球赛假球事件的调查报道。事件双方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足球队和学校教工队,二者涉嫌踢假球以挤掉日本留学生队,从而保证双方共同出线。107采访了各队球员、裁判、观众,以及体育教研组、校学生会体育部等,用真实数据和谈话记录还原整个事件。 其时王士宇身在国外,未及参与此次调查报道;等回国时,学生们已完成了组稿和版面设计,只等征询老师的发稿意见。“其实我内心里很矛盾。看到这个事情我感到触目惊心……想想象牙塔里再没有一点纯净的东西那就真的很可悲了。”但他深知,这篇报道一旦公诸于众会在校内卷起多大的舆论风潮。再者他本人也是教工队的一员,报道中涉及到身边不少熟人与好友。 虽然有诸多担心,但看完同学们的成果后,王士宇很满意,对学生说:“既然你们已经写完了,而且写得很好,敏感部分用的直接引语,所有人、所有地方都录音了,打到官司都不怕,那你们就大胆地发吧。” 这次报道是107有史以来遇到争议最大的一次。虽然事件本身未能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但王士宇觉得这次报道做得“相当漂亮”,至少它“促进了校园微环境的透明化”。 作为指导老师,王士宇自《107调查》成立之日起就积极参与其报道过程并给与指导。选题是否有价值、有操作性,新闻线索、信息源是否客观公正,报道文章是否客观全面,做报道的学生是否安全……王士宇从各方面关注《107调查》发展,而绝非一个挂名的“指导老师”。“当我看到一篇文章,对《华尔街日报》写法的运用得当,信息使用客观、公正,看到这样的变化的时候,我会非常非常高兴。” 这个疯起来和同学们一起踢足球、严肃起来对一字一句都死抠不放的王士宇,被同学们称呼为“士宇哥”。 “在钢丝上走路”**** “我一直觉得做调查性报道最能锻炼一个新闻人的专业素养、职业精神和采访突破能力。”王士宇相信,对一个年轻记者来讲,调查性报道的实践价值和锻炼意义是最大的。“它能让你体会到什么是新闻,如何去发掘事件背后的一些真相;也是最刺激的,最有趣的。” 出于对调查性报道的志趣和信心,王士宇积极促成《107调查》的诞生。他相信,尽管学生在这样年龄阶段、这样的知识储备、这样的舆论环境社会环境下,所能驾驭的调查性报道并不多,且有一定的局限,但学生从中得到的锻炼,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107曾做过一个民宅失火事件的调查报道。当时小记者选择的采访对象是火灾中幸存的一位六旬老人。尽管采访中遭遇警察的盘问、制止,107的同学并未放弃,最终完成了一个独家专访。王士宇为学生们的勇气和冲劲感到高兴,他说;“学生有时候获得的采访条件、突破采访困境的感觉,是一些社会媒体未必能做到的。” 让校园媒体做调查性报道无疑是一种冒险的尝试,但王士宇选择坚持:“我们了解报道的风险成本。应该说我们就像在钢丝上走路,有危险,有风险。但是这一路上走来,风景很漂亮。当你能够安全地着陆的时候,你会有一种成就感。” “我们不是举着大棒子”**** 除却上文提及校内足球赛“假球”事件的报道,类似针对校园问题、关乎校园热点的选题,《107调查》还做过许多。如《我的安全谁做主》一文,针对北外学生在校内屡遭陌生人骚扰的问题,107成员采访了有过此类经历的同学、校园监控中心、学校保卫处副处长等,用事实一一摆出校园安全现存的隐患;《谁为停电买单》一文,调查同学们在未接到通知的情况下遭遇突然停电而遇到的麻烦、危险及损失。《107调查》并未止步于此,兼职黑中介、留京指标背后的灰色运作、助残机构的生存等等社会问题也在调查范围之内。 尽管107凭借其严谨客观的调查态度在校内外获得了良好口碑,但由于所选话题的敏感性,一些被报道的组织机构对报纸并不持肯定态度。“也许他们(指学校官方)是出于好的意愿,或者说这一问题他们早就意识到了只是没来得及解决;但在他们没解决之前,《107调查》把问题拿出来说了,make it public,那么他们会感觉被挑衅被冒犯。” 王士宇认为,这其实也是种锻炼。 “面对这种外界的压力,我跟学生讲,你要锻炼自己的采访突破能力。你的气场,你的人格魅力,会给人一种压迫感。如果他死活不接受你的采访,那么你是否要把他拒绝你的这样一个细节,用客观的文字去描述,放进你的文章里。或者冷静思考,还是什么其他的方法去获取你想要的信息。”王士宇说,做记者要有一个掘取的意识,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性。 “另一方面,我也会提醒学生,从采写到最后成文,要注意客观公正,不要一棒子打死。我们不是举着个大棒子。”王士宇说,《107调查》不是举着“真相”的大旗到处去找茬、去批判,而是为了事情能得到更好的解决。“那些报道涉及的老师,即使内心很不爽,但只要文字客观真实,他们慢慢会体会到我们的用心,平和下来。” 帮助学生树立新闻理想、锻炼新闻业务能力,促进校园微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的透明化,这是王士宇所认为的校园媒体职责所在。 “很多东西首先要延续、生存,然后才能图发展” 有“校媒中的《南方周末》”之称的《107调查》,对近期的“南周事件”自然十分关切。但王士宇说,对任何社会争议性的话题,个体或报纸都会产生自己的判断,但在发言之前,首先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这个事情到底来龙去脉到底是怎么样的,这是一个基本。在此基础上你可以选择个人的方式进行表达。如果以报纸的身份站出来,不管是发表声明呀还是别的什么,应该确保首先在团队内部形成一个统一意见,然后再做这样一个事情。”他觉得107成员经过讨论做出的“做一个发声平台、而不发表单一立场”的决定,也是可取的,“而且就此事来说很合理”。 “现在的大环境下很多话题是很敏感的,很多行为也是敏感的,首先要知道自己的focus,学会保护自己。很多东西首先要延续、生存,然后才能图发展。”王士宇说,媒体不应轻易去树立一个对立面。不要轻易地定论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谁是绝对的错,谁是绝对的对。“有些事情要看得远一点,看得深一点。当然在这样一个年龄,大学生群体喜欢用一种相对激进的方式来表达也是很正常的。”王士宇觉得,正因如此,不管是校方还是自上而下的外界,对大学生的言行应该有一种宽容、保护的态度。 对于报纸本身的期待,王士宇说:“首先期待(它)能存活,不要因为某一个事件或者某一个调查,因为大环境的变化,让这个报纸就这么完蛋了。第二就是希望能活得好点,有自己一定的话语权,能够为学生获得更多的采访机会、实践机会。” “深度决定影响力。”这是《107调查》对外界打出的招牌,也是对自己的定位。 记者:李东瑶 (《107调查》记者刘一方亦对此文有所贡献) 责编:郑萃颖 [相关链接]:《用青春触摸深度(一)——专访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园媒体〈107调查〉》 ** ---- “**我们是眼睛**”****——**专访《107调查》现任主编周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