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9 lines (10 loc) · 5.42 KB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9 lines (10 loc) · 5.42 KB

尽道隋亡为此河

尽道隋亡为此河

湖南大学/木子空

皮日休有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叫多。”强盛一时的隋帝国的覆灭一直被人们认为是由于那条京杭大运河。浩大的工程耗尽了帝国的财富,使得民不聊生,最终导致了帝国的崩溃。

e59bbee7898712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同是修水利,为何大禹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而隋帝国却惨遭覆灭的厄运呢?本文试从现代凯恩斯主义的角度剖析之一观点的正误。 早在公元前,就有古希腊学者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古埃及的国王选择在旱季修建金字塔,将粮仓的食物作为工资发给了饥饿的民众,有效地避免了饥荒的出现。用现在的经济学语言叙述就是,在遭遇旱季(经济的萧条期)时,古埃及国王通过增加政府购买,扩大内需,从而避免了经济萧条即饥荒的出现。古埃及人虽然不知道凯恩斯,但我敢打赌,倘使法老胡夫复生,他必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凯恩斯主义者。古埃及的金字塔见证了凯恩斯主义的辉煌。 但是,同是修建公共工程,为什么隋炀帝被区区一条京杭大运河弄得忘了国,而古埃及人的国王世代都修建金字塔却依然能够长治久安呢?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隋炀帝采用的是徭役制,即无偿使用劳动,而古埃及人却是有偿使用劳动力。近代史学家的研究表明,修建金字塔的群体不是奴隶,而是自由民!政府对那些自由民是会发工资的!也就是说劳动力的使用是有偿的。金字塔这一浩大的公共工程在客观上给饥饿的民众带来了食物,避免了饥荒(经济萧条)的出现。而修建京杭大运河的工人大部分都是被征发而来,是义务劳动。由于是义务劳动,修建运河的工人既无法从修建这一浩大的工程中获取正常的报酬,也由于从事公共工程,而无法从事正常的生产。最终使得被征发的工人一贫如洗,整个国家陷入衰退和动荡。而隋炀帝的守财奴性格根深蒂固,他极其看重财政盈余,据《旧唐书》记载在隋王朝灭亡时,在帝国的仓库的粮食依然堆积如山。就这样,在古老的消极财政政策传统下,隋王朝,这一强盛一时的帝国,走向了灭亡。

e59bbee7898721

事实上,在隋之前,就已经有了类似的例子,秦帝国是一个短命的帝国,但是秦王国却是一个延续了几百年的长寿的王国。贾谊在《过秦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然而事实上,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帝国的传统就一直没有变过。秦王朝一直严格的按照《秦律》来统治的。可是,为什么这种暴虐的统治到了统一六国之后就失效了呢?有人把问题归咎于秦二世,有人把问题归咎于统一六国后不得民心。而在我看来,秦帝国灭亡的原因,在于其财政政策的变化。在统一以前,秦王国是一个“上首功”之国,即国家按照战功来向民众支付工资。这样,财政收入通过奖励战功而支付给了国人。客观上起到了一种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效果。但是统一以后,帝国的战争量大大减少,因而大大减少了战功奖励,这样财政支出的主要形式。而万里长城则是通过徭役制度来修筑。有人把修建万里长城当作积极的财政政策,其实不然,万里长城从材料到工人都是征发,政府并不支付工资。这中情形下,公共工程只有阻碍正常生产的效果,起不到刺激经济的作用。 然而,中国人并不是记性很好的民族,在遭遇了像秦朝和隋朝这样短命王朝的悲剧之后,类似于秦帝国的错误到了近代依旧在犯,在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其实也是一种巨大的公共工程,但是问题是:和秦代一样,大炼钢铁使用的是徭役制度(历史书上叫做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这样,就使得公共工程不但没有起到刺激经济的效果,反而阻碍了生产,造成了一场罕见的饥荒。如果当时政府向参与这场运动的民众支付工资,我想,市场价格的调节机制,会阻止那三年罕见的饥荒的发生。 因此,笔者认为,天下之害莫害于价格之扭曲,倘使隋人使用雇佣制修京杭大运河,岂有倾覆之祸?秦二世倘若愿向征发的戍卒支付工资,则二世虽笨,天下未必会亡得如此之快吧?大跃进时期的政府,如愿像参与的民众支付工资,则虽然有通胀,但是饥荒还是不至于的吧?然而,这一切只是如果,徭役制度,即无偿的征用制度,是成本最低的方式,一个不受控制的政府,会自然而然的爱上这种方式。因此,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了无偿的土地征用,可以看到只支付很低补偿的房屋拆迁,可以看到某些强力部门对于某些稀缺资源的强力征用。历史,总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掷笔沉思,遂改皮日休诗为:“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价格扭曲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e59bbee789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