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9 lines (5 loc) · 11.5 KB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9 lines (5 loc) · 11.5 KB

现代人的寂寞

综合起来,值得注意的是“寂寞”一词所包含的双面性——它是“个体”本能地在为了群体生活中确保安全感所激发出来的“主观感受”。同时这种感受又必须是在与“他者的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如果没有其他人,又无法定义寂寞)。这种双面的特性将生产出一种悖论:一方面“寂寞一词”拥有将“群体而无意识的行为”动机还原给“个体感受”这一功能。同时又能将“自己的行为”抵赖给“来自他者的牵制”从而逃避“个体责任”。因此在寂寞的语境中,“个体的定位”变得非常暧昧。所以“寂寞”一词所包含的哲学意义,似乎于一种远祖社会学意义上的自我定位向吻合——要在群体的对照下,才能定位出自我。

现代人的寂寞

文\ 慶応義塾大学学生

近些日子,姜尚中的《烦恼力》一书在日本畅销,这本书从近代西方自由文化如何侵入亚洲传统文化说起,以“夏目漱石”和“韦伯”的思想为线索,谈及“自我个体”和“外界思想”斗争过程中被构建的过程。然后呼吁现代年轻人与其避免为此“烦恼”还不如在烦恼中突破并成功塑造自己的带有社会性的“个体”。 但是有趣的是,似乎与此相呼应的时间段里,我们中国网民的智慧似乎已将这类烦恼用一句话给突破掉了:“我XX的不是YY,我XX的是寂寞”。这句话像病毒般传言扩散了起来,而且对于大学生来说应用起来真是百试不爽:如,“我打的不是篮球,是寂寞”;“哥喝的不是酒,是寂寞”;“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我吃的不是饭,是寂寞”等。 然而——现代人又哪儿来这么多寂寞呢?除了觉得“原创的恶搞”(拉面男)比较有意思以外,为什么“寂寞”一词偏偏有着这么大的魅力和影响力,而不是其他词呢? “现代化”“合理化”与寂寞 其实“X的是寂寞”一句话所暗示的是一种对于“自我”的深层分析。充当了将个人行为的“社会性”与“自主性”之间关系明确化的功能。换种说法,就是我们都想将自己的行为背后给与一种“自行决定的感觉”。从而对“现代化”“合理化”的生活给与人不由自主的“控制”进行一种消极的反抗。 生活在一个商业化和现代化的时代,其实是非常让人疲惫而枯燥的。要是用类似马克思主义的讲法,就是“资本主义磨灭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当然,老马是在生产方式层面上对于合理化的批判)。随大流被诱导的消费模式让我们无意识的买一些对于自己毫无意义的东西(所以拉面男说自己吃的是“寂寞”),类似被章程化的生活习性和人生计划有时也让人感到绝望。特别是在一个情报信息发达的社会中,个人与他者的“相异点”其界限也会被混淆。就像《死亡笔记》作者的新漫画中描写一位15岁少年对于未来的展望中说:“我是一位平凡的15岁初中生,和其他人一样,上着无聊的课;补着毫无意义的补课班;然后去上并不向往的大学;选些不感兴趣的专业;作个可有可无的白领;结婚;生孩子;最后让孩子再重复我的一生”。可能对于一个发达国家“被合理化”的经济发展方式,这样的人多了“对全体”会有很多益处。但是对于“个人”来说,这样的定位就磨灭了“个体”的意义。“我认为”的,和什么是“别人认为的”随着思潮派别的固定,也慢慢会自己都搞不清楚。(而后现代主义崇拜与非主流貌似是另外一种对此的叛逆——“我就是要与众不同!!”) 他这么做,我觉得很科学合理,我也这么作;你那么想,我也觉得很科学合理,我也那么想;那么...什么是“我的想法和行为”呢?难道自我只不过是一个已经被合理化的“他者”效仿体?那么,只要我知道我为什么在“效仿”,也就能告诉自己其实自己还是自己罗?为什么要效仿,和他者保持着“共感和关系”?只能因为——“寂寞”。 生活被教条式的延展时,一切行为仿佛都不是自己的“意愿和思考”所能决定的——不是为了饥饿才“吃饭”;不是因为困了所以“睡觉”;不是因为无聊或者学习而“上网”;不是觉得好吃才“吃泡面”。一切这些行为,往往都变成了“现代人”的“典范生活”之一。有时他们甚至是为了供应社会的需要所做出的合理的行为(例如:为了明天的工作,所以睡觉)。在此,“寂寞”一词能够帮助我们找回“迷失中的自我”,我们知道自己脱离自己的思考而无意识的干了很多事儿,但是又发现很多事是在自己还没“议论好这么做到底好不好”的前提之下完成的。在这里,“寂寞”一词能能帮助我们解释我们为什么这么做。在合理化的现代社会中,如何重新塑造将被埋没的“自我”?可能寂寞能成为一个切入点。让人联想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存”这一句话,对于被教条化的现代人来说这句话就是:“因为我寂寞,所以我才是我”。寂寞,即为对于自我行为意义的思考。 **大学生的“责任感”与“寂寞” ** 在韦伯眼里,“自我”是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被决定的。如果这个世界只有“我”这样一个人存在的话,那么我到底属于伟人还是衰人,男人还是女人,好人还是坏人,这些事儿就会搞不清楚。而对于大学生来说,从学堂迈入社会的这个过渡期,必将是也是对于“自我”的定位重新进行审视的时期。成年了要独立了,一个人就必须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了。同时也要求每个成年人都要对自己的幼稚理想做出一定的妥协态度。本来是在老师父母这些“保护者”的关照下生活,世界上只有“自己”一个重要人物。所以可以拥有自己的“理想”和“自恋空间”。但是一旦和成千上万个“理想”而“自恋”的人开始共图大事,并在社会中相互协助生活之时,事情就开始不好办了。因为这些理想主义者们马上就会发现,在一个赞赏只为少数人所有的有限资源空间中,和周围所有像自己一样“自命不凡”的“凡人”们相处,是多么的困难。(也许有些人在叫做“教室”的小社会环境里对此类无奈已深有体会...)而且,成年了还要承担起保护自己“所爱的人”的责任。即使曾拥有的“理想”再完美无缺,也已经身不由己。因此,不难发现,周围很多曾经的理想主义者慢慢都会变得现实起来。有些我认识的“极激进”的理想持有者,现在却直接参与到他原本所唾弃的那些工作和职位中去。(对此我表示极大的同情...)而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也最让人痛苦的依旧是“责任”的问题。 讽刺的是,对于责任逃避的向往,也是对于自由的向往。因为综合上文的说法,说的难听点“社会责任”其实是为了他人利益不受侵犯而做出的“社会性妥协”。在一个相互帮助的群体中,自己没有帮助好他人,其结果必定是自己的安危将会受到群体的威胁。在这样的“危机感”中生存,对于尚未习惯的人来说,其实会感到一种“奴属”。未成年人将会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无偿的“生活保障”,但是成年了就轮到他去保障其他人的生活环境了。这样的转换也会使人感到陌生而无助。况且,“尽责”谈何容易?尤其是在合理化透彻的组织中,尽责往往要求的是几乎完美的办事效果。万一事情没有办好,或者办好了别人却不满意。是不是自己还要囧一回? 那么话题就回到了“寂寞句式”的问题。实际上“我YY的不是XX,是寂寞”一句。则为这种“责任的逃避”提供了有效的借口。不难发现“寂寞”一词特别容易被用到那些“缺乏完美”的,也就是“没有尽好责任”的事物上。比如:“不好吃的”;“生产过程有缺陷的;“不好玩的”;“玩的烂的”;“缺乏艺术性的”;“水平低级的”;等。由于在现代社会中生活,谁都有可能“寂寞”。那么我说我做的这些“不好的事”或者接受的这些“有缺陷的东西”是因为自己“寂寞”,是不是那就不是我的“错”了?其实这是在寻求质疑者的宽恕。而同时,我说别人做的逼事儿是出于“寂寞”,是不是也就宽恕了别人?对此,可以具体分析几个情况: “曾哥唱的不是歌,是寂寞”——第一个例子就这么壮丽,可能让某些人感到稍有点不妥了。在公共舞台,歌要唱的好听,可惜有些年轻人却做不到。制作人选拔才人要公平,但是当今的社会却不允许(他们的“社会责任”在那里)。对于社会奇异现象的疑问,如果不能从个体毫无责任的“寂寞感”出发的话,可能就无法宽恕。一首歌,可能被唱得毫无音乐艺术价值,但是可以当“寂寞”的社会所生产出来的“抽象性艺术”来看待。 “哥喝的不是酒,是寂寞”——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寂寞当酒,似乎是华夏文化的精髓。那么“无赖最后的避难所”也可以用对于这种精髓的理解来塑造了。明明自己就是有酗酒癖,通过告诉别人这是因为自己拥有无时无刻都感到“寂寞”的胸怀和情操才这么做。这是在对自己认为“不完美(不负责)”的行为找借口。其实说这句话的人,往往正是为此次的酗酒感到内疚的人。固然已经察觉到了他人责备的眼光,以此为借口便可给与自我安慰了。 “我(他)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这句话就更好理解了,直接翻译:“各位若发现我发的帖子有不妥之处,就不要责备我了,我也是一时寂寞才宣泄情绪而已”或者“这个人他发的帖子虽然不好,但是各位乡亲们也就当他在表达自己的寂寞,一笑而过吧” 以此类推,“上的不是网,是寂寞”“玩得不是仙剑,是寂寞”等例子就不用一一列举了。 综合起来,值得注意的是“寂寞”一词所包含的双面性——它是“个体”本能地在为了群体生活中确保安全感所激发出来的“主观感受”。同时这种感受又必须是在与“他者的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如果没有其他人,又无法定义寂寞)。这种双面的特性将生产出一种悖论:一方面“寂寞一词”拥有将“群体而无意识的行为”动机还原给“个体感受”这一功能。同时又能将“自己的行为”抵赖给“来自他者的牵制”从而逃避“个体责任”。因此在寂寞的语境中,“个体的定位”变得非常暧昧。所以“寂寞”一词所包含的哲学意义,似乎于一种远祖社会学意义上的自我定位向吻合——要在群体的对照下,才能定位出自我。 而对于这一“词语”的极端需求,恐怕要归根于近几年来中国社会史无前例的快速变迁了吧。多样化,利益化,分工化,无不让对此感到疲劳的人,为时时刻刻都必须看到周围在“变化”和“前进”的无奈身境感到自身的孤独和寂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