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要完成的事情,不外乎这样几个方面:学习、实践、交际和心态。这几个方面做出了特色,找到了自己,就不枉走过一路大学;而走出校门的时候,别人也便自然看得到你的成长。
对于许多人来说,大学是人生中一段最关键的时期。在这里,我们将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士的转身,形成影响一生的兴趣和心态,结交志同道合的挚友。 这段时间究竟如何度过,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即将走出校门、踏入职场的“过来人”,也在这里很乐意和大家粗浅地分享一下自己对大学生活的一些体会。然而对于各位自己的大学时光,更推荐大家用主动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和体验,毕竟每一种选择都会有它的道理,每一种态度都值得受到尊重,每一条道路都会有自己的精彩。这份宽容也正是大学教会我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了。 想想这几年的大学,觉得自己还是挺花心的:爱学习、爱旅游、爱商业,曾经觉得自己什么都爱学;实践起来,可以说是全身心干社团,做实习不怕烦,却总是心力比体力更强,时间比步伐更快;虽然比较早地想好要找工作,却在各个行业之间挣扎良久,林林总总的机会和信息,让人一度看不到自己的未来…… 看到周围的同学,大学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同时,也常常伴随着迷茫、碌碌和纠结。这些恐怕都是正常的现象,不过大学的意义,不就在于帮助我们培养选择的习惯,形成决策的力量吗?从这以后,我们就将成为一个更加独立和坚强的个体,更直接地去面临这个多样的社会了。
无论你是刚刚步入校门不久,还是已经初尝大学的百味,当你回望和展望的时候,无非都是在问自己这样三个问题:我在大学做了什么?我还应该和可以做什么?我毕业的时候,将会带走什么? 大学要完成的事情,不外乎这样几个方面:学习、实践、交际和心态。这几个方面做出了特色,找到了自己,就不枉走过一路大学;而走出校门的时候,别人也便自然看得到你的成长。
据我的体会,大家对学习常常有几条误解。一是认为学习的内容常常限于课程表,一是在选择学习内容的时候忽视自己的需求,一是常常短视于成绩而惰于思考。大学的学习应该是在学校条件的帮助下,主动、逐渐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在这个系统的底层,是语言、数学、电脑技能等等基础课程构筑的地基;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发掘自己的兴趣,搭建起自己的专业方向;而周围必不可少的支持和装饰,是文、史、哲、社、科领域的人文、社会知识。现在大学的课程基本上是围绕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设置的,但是课程的设置通常不会及时更新,又限于师资和硬件的限制,更不可能与每个人自己的情况和兴趣很好地结合。所以最好的学习方式应当是通过书本和实践发现自的兴趣,结合未来的发展计划,主动地去选课、听课、寻找可以丰富自己知识的各种资源和渠道。好在现在的条件已经为主动学习提供了太多的便利。自己和周边学校的课程、讲座,图书馆和各种书店的书籍、电影;论坛、兴趣小组、学习研究性社团……我的一位同学,在语言学习中渐渐对阿拉伯文化产生了兴趣,于是他选修了相关的文化课程和讲座,筹划自己到印度和中东去旅行,参加了相应的国际学生社团,而且自己在互联网和书店看了许多与伊斯兰教和社会现象有关的书籍和电影。现在他经常会写这方面的感想文章,在兴趣小组里和朋友们分享和讨论,而我们看到有相关的新闻也会推荐给他。 大学有这么多把知识介绍给我们的渠道,又有这样浓厚的氛围和各种圈子的朋友,与其在大学最后一学期后悔没有好好利用大学的资源,为什么不趁大学时光物尽其用呢? 而在构建知识网络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形成思考和行动的方法。也许大学里学到的专业知识你再也不会用到了,然而这种搜集信息、探讨、处理、思考、发现、验证、解决、协调的能力,是任何工作都会用得到的核心能力。即使没有举手或围攻老师,也应该珍视自己提出的每一个疑问;即使没有期望什么伟大的发现,也不妨即使没有找到现成的答案,也值得记录自己的一种思考,以及是在哪里受到阻碍。大脑不应该成为包袱,学习本应该是头脑的革命。学习的精髓,原本不在于记住很多的专业名词,可以编写很复杂的程序,而在于发展我们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不要惧怕讨论、思考和写作,去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吧。 回顾大学的学习时,大概有这样几点体会——
知识永远值得尊敬;
随时准备聆听和学习;
形成讨论和思考的习惯。
而这些,也让我在求职过程中受益匪浅。
如今大学里的实践机会真是琳琅满目:社团、竞赛、实习、出国……面对这样多的选择,有一些同学似乎是看到别人充实的生活才不由得抓狂;或者面对许多的信息和眼前的机会感到麻木或茫然;或者怀着一种很功利的动机忙忙碌碌之后发现自己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而对于未来依然很迷失。 我觉得这样几点是很重要的:首先是想清楚自己为什么;决定之后就要努力寻找机会,全力抓住机会;最后每一次实践过后都应当及时总结,以便指导下一步的行动。 我们的实践应该是为了寻找自己缺失的拼图——是为了发展某一方面工作相关的技能?很喜欢领导别人的权力?希望看到一个项目在你的努力下渐渐实现?想要体会外企或事业单位的工作氛围?喜欢和各种有趣的人一起做事?还是希望给别人带去关爱?当你明白了自己的需求之后,就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去寻找相应的机会了。比如大一在参加了学生会和班级的各种活动之后,不妨坐下来看看自己还想在哪些方面发展自己。如果不喜欢重复性的行政工作,而想要找机会运用一下商业知识,锻炼自己的商业嗅觉,那么不妨在学院信息版和网络搜罗一下适合自己时间和水平的商业竞赛,说不定眼前一亮之后就能一显身手;如果觉得自己缺乏更多的视角,不妨权衡一下各种出国实践的项目,打开思路注意权衡,即使是自己精心设计的旅游路线,也会带来不少意外的收获;如果觉得自己尝试过很多不同的岗位,发展了不少技能,但是还没有作为一把手全程运作过一个项目,不妨在各种社团和学校活动中选择一个喜欢的全力以赴地去承办一次招新,一场讲座,真正运行一个项目的辛劳可能超越你的想象;步入大四,是时间审视一下自己的简历,如果缺乏一个真正重量级的全球五百强企业,又想从文化上为自己加入外企的文化作准备,就不要太在意工作的性质,抓住每一个各种渠道的实习机会吧。 不少同学都苦于找不到实习机会,事实上机会还真是你不理它,它不理你,这里面的智慧也是千奇百怪。有三点建议跟大家分享:需要帮助时,用一切适当的渠道和创新的细节,让任何可能帮你的人可以看到你的需要;真诚,直接,明确但不功利;明确自己的需要后在空间和时间上尽量拓展思路,不必去挤独木桥。抱怨别人的机遇和条件是没有意义的,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放过了可能属于我们的运气,而所有命中的巧合也都要追求才能到手。 在实践过程中,除了日常的工作职责,我们不妨去发掘更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多体验一下其他部门的文化,甚至是找有经验的员工谈自己的职业发展,说不定还可以得知更多的机会。而发掘每个机会的最好方法,更在每个实践之后的自我反省和总结:我最喜欢和不喜欢这份工作的哪些部分?在工作中我发现了自己的哪些长处和劣势?我喜不喜欢在这样的行业和公司中工作?想想、谈谈这样的问题,不但对将来的面试大有裨益,更是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着指导性的作用。 回顾大学令人百感交集的社团经历,难忘的竞赛和海外周游,挑战无限的各色实习时,总结出这样几点体会——
明确自己寻找的拼图;
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总结;
永远积极乐观,永远不要失去信心。
大家都是社会人,大学是个小社会。我想处事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识别自己归属的圈子和角色;
平衡各种关系和冲突;
形成自己的原则和风格。
每个人都有许多不同的角色:室友、同学、学生、儿女、恋人、社团领导、实习生、体育队员、群面应聘者、聚会参加者……要在各种圈子间转换自如,根据不同的状况找准自己的角色,做出自己的贡献,是各家各派的入门武功,却也是一门不小的艺术。找不清位置常常就会迷失方向,而步入各种关系交织错综的职场,掌握这个本领就更加重要。 在团队工作中,过程和结果的平衡是关键,对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而面对压力和冲突的时候,通常才是我们完成最多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直面问题,认真倾听,围绕共同的目标努力得出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通常是达成平衡的最好方法。是做目标导向的莫妮卡,还是常常需要救火的瑞切尔,每个人自己在不同的阶段恐怕都会有不同的看法。解决各种矛盾的最终方案是想清楚自己的价值观,而不管通过什么形式,与周围人们的交流都对整个事件方向的把握至关重要。 我们平时生活着的,就是一个小社会。这个社会也许会是一个大染缸,却也会让你更加明白自己想要的颜色。特别想说的是,在处事的过程当中,对自己负责和真诚是最重要的。如果看到一件不对的事情,却告诉自己也要去这样做,那自己便也与从前唾弃的事物无异,在整个链条坍塌的灾难时刻,也便没有了屹立不倒的资本了。也许在与社会的逐步接触中,我们会经历不少沮丧、气愤和失望,但形成自己的善恶观,找到自己的处事原则,将会让我们一生受用;反之,恐怕再也没有什么,比在毕业时就已经不再正直,不再纯真更可悲的了。
未来总是充满了压力和挑战,面对这一切的法宝就是做开心的自己的主人——有平衡,有情趣,有意义。 生活本应如此。平时再忙再累,都抽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运动,和朋友在咖啡馆小坐,去向往的地方旅行,学习有趣的语言吧。现在的社会压力这么大,要是没有微笑的肌肉的话,心只怕也要硬起来的。如果不是讲笑话的高手,也做个会欣赏幽默能会心一笑的人吧,冷笑话没有人捧的话,就只会越变越冷的。 抽空想想自己倍感欣慰和感动的瞬间,看到自己的而不仅仅是别人的幸福。感恩的最大好处就是在不必相信宗教信条的同时体验到宗教给人带来的许多宽慰和欢欣。因为世上本没有幸福,抱怨得多了,再好的事情也让人不满;而自己满意了,也便有了快乐。在这个充满诱惑的多样化的社会里,让我们抱着“不开心,毋宁死”的信条去听穷开心,去赞颂其实你很好,去一下子喂饱自己瘦瘦的心吧。大学其实真是让我们学会享受生活的一片乐土。 作为回顾,我们在学校寻找的就是这样一个机制吧——
知识——主动获取和积累总结信息,这算是一个输入的学问;
思考——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开放的心态,这算是一种处理的科学;
行事——融洽的沟通和领导力,这算是一门输出的艺术。
在这几方面都有所得,大学算是没白过了。 站在大学的尾巴上,真的想要有更多时间来读书、来聊天、去思考。回顾自己的大学体会,觉得主动安排自己的生活,比盲目让别人安排更好;事后觉得有很多遗憾可以改进,比遗憾自己没有去做更好;永远充满希望地期盼明天,比常常迷茫地原地打转要好。 最后,真诚希望我们每个人在大学,都能对自己真实、对自己负责; 祝愿大家的大学生活,能够多一些色彩、多一些快乐; 我们每个人,都有全部的可能和责任,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