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荣智健还是那个荣智健,但中信泰富已经不再是那个中信泰富了。面对着这个自己一手拉扯大的公司,如今却无法如往日一般指点江山了,难道真的是缘分已尽?**
——荣氏家族与中信的“江湖恩仇录”
4月8日,中信泰富举行临时董事会,议决高层人事变动。这是自上周五香港警方突然搜查导致炒汇丑闻骤然升级而被迫停牌一周后,事态终于在这一天有了最新进展。
(图:荣智健)
晚些时候,中信泰富正式对外宣布,原公司董事会主席荣智健正式辞职。其职位将由国营母公司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常振明接任。与之一起宣布辞职的还有原公司总经理范鸿明。至此,关于中信泰富人事变动的种种传闻尘埃落定,坊间一片哗然。 毕竟早在今年3月,在中信泰富的年报发布会上,面对媒体的追问,荣智健还是信誓旦旦,坦言自己并无退休打算。但4月3日,香港商业犯罪调查科开始对中信泰富展开相关调查。一时间,各方目光纷纷关注,再次将这出丑闻推向高潮。面对越来越恶劣的舆论环境和社会影响,推诿让贤成为荣智健不得不面对的最佳选择。此次人事变动也从另一方面回答了坊间关于“谁将为炒汇丑闻负责”的疑问。 一时间,关于各个央企在金融衍生品上的巨大亏损再次被人们所追问。而中信泰富正是倒在了澳元的累计期权交易上。 从去年年初开始,受07年良好的资本市场前景所影响,一向专注于实业发展的中信泰富开始购买澳元的累积外汇期权合约。前后累积购买约90亿澳元。一直敢想敢干的荣智健这次终于玩了一次大手笔。无奈天不佑人,偏偏就赶上了金融危机。事实证明,澳大利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根本无法独善其身。9月和10月,澳大利亚连续两次降息。后一次的降息幅度更是达到了100个基点,这可是继1992年经济大萧条以来的最大降幅,澳元开始大幅跳水。资本市场的波诡云谲再一次显示了强大的威力,中信泰富开始持续亏损。截止到10月,损失已达155亿港元。消息一经传出,香港内地一片哗然。荣智健再次被人们所聚焦,其个人身价也由08年的30亿美元狂跌到了现在的7.5亿美元。公司股价更是一路下跌,市值损失超过200亿港元。生死存亡关头,荣智健也别无他法,只得向母公司求助。之后,中信集团注资15亿美元暂缓其危机。可惜多年来荣智健对中信泰富的股权改造在这一次是彻底走回了老路,荣家自此不再拥有对中信泰富的具体控制权。 提到荣家,多少人们都知道一些。毕竟在解放后历经磨难而依然存留下来的的大家族本就少之又少,而荣氏在政商两界的地位更是无人能比。祖籍无锡的荣家在第二代掌门人荣毅仁的带领下走上了顶峰。时任中信主席以及国家副主席的荣毅仁成为赫赫有名的红色资本家,荣家在大陆的声望更是如日中天。荣智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不过他并没有选择像其父亲一样脚踏政商两界,而是远赴香港接手了其父一手创办的中信(香港)。从1987年开始,历经20几年,将一个曾经十几万的小公司打造成了如今市值几百亿的上市集团。纵然期间困难不少,但其坐拥内地强大的政商资源,涉足商界几十年,在香港与内地一直顺风顺水。很多人对他的成功很是质疑,荣智健也曾对媒体说:“假如我不是荣毅仁的儿子,我今天不可能做香港中信的董事长。但假如我仅仅是荣毅仁的儿子,而自己没有能力来经营,香港中信也不会发展成今天这样的规模。”
(左起:荣宗敬 荣德生 荣毅仁)
背景决定前景,业态决定心态。荣智健在商场上赚的这个钱太容易了,尤其是在扩张并购上面,其与李嘉诚的风格可谓截然不同。李嘉诚起于草根,深知每分钱均是来之不易。所以他的投资项目从战略布局到过程管理,都是格外严谨,大手笔中均为精细化运作。而荣智健的战略眼光固然有其独到之处,但其手握资源来之太易,在整个过程上的控制太过欠缺,更关键的是他从来没有建立一个完备的风险控制体系。一旦遭遇风险,无法快速应急来避免损失,只能眼睁睁坐视事态扩大之后来向母公司求助。这种“穷孩子”与“富孩子”的心态差异在这一次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处理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民企与央企的姿态绝然相左。 “我没买,因为我听不懂,他们(投行)讲了好几遍,我也听不懂,我就是不买。”SOHO中国联席总裁潘石屹在精明之外,也显示了其保守一面。一向精明的老潘真的不懂吗?那可是他自己的真金白银啊,他可不想看着去打水漂。相比之下,央企的那些大佬们可就大方多了,上亿上亿的往里砸,结果上亿上亿的赔。最后引来众怒,国家只好全部叫停央企的金融衍生品交易。这次风波中,损失惨重的几乎全部是国有企业,而民企反倒显出了自己的精明谨慎。没办法啊,自己的钱花着当然心疼了。 百年以来,荣氏家族之所以兴旺发达,就在于后人能够秉承刻苦耐劳、稳健谨慎的家风,只做实业,绝少涉足资本市场。这才成就了百年荣氏。而荣智健的意外跌倒,恰恰是偏离了“固守稳健、谨慎行事、绝不投机”的祖训,深陷于充满投机气氛的金融市场。而更加致命的,他的这次失足不仅仅代表他一人,这也直接决定了荣氏以后的发展前景。 最近几年,荣氏家族先后多次增持了公司股份,一度被市场人士解读为私有化的努力,也可能就此梦断。而荣氏家族百年光耀会否因此灿烂不再,更成为人们的焦点。而荣智健本人多年来与中心集团的博弈也在此落下帷幕,中信集团成为了中信泰富的绝对控股方。他费尽心血、频舞长袖,成功实现国企MBO,由此为家族第四代打下的这个财富平台也就此风流云散。 当然,如果此次炒汇事件发生在内地,那凭着荣家深厚的背景大可不必担心什么。毕竟,这次金融危机中因衍生品交易而巨亏的央企比比皆是,最后还不是国家买单。可中信泰富身处香港,在这个法制建设尤其健全的地区,作为上市公司,不得不对全体股民做出个明确交代。 从30出头独闯香江,入主中信(香港),之后创办中信泰富,直到67遂的今天。荣智健之前的人生一片坦途,在晚年即将功成名就之际却遭遇了人生最大的危机。老了老了,却还面临如此考验:公司易主不说,还可能面临司法处罚的窘境。 辞去主席职务之后,荣智健还是中信泰富的股东,理论上还有翻盘的机会,但最新消息是中央不仅派常振明接管了主席职位,还派遣多名高管进驻中信泰富管理层,准备逐步全盘接管中信泰富。明眼人都知道,经此一役,荣智健东山再起基本无望。至于荣氏族人以后在中信的发展更是难料,毕竟其女儿荣明方因受到处罚过轻而引起内部人士的质疑,儿子荣明杰据说也会在近期递交辞呈。 荣氏家族以实业起家,励精图治终成名门望族。祖辈的教诲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实业方为正道,资本并非根本。 当年来到香江,有了个好的开始,从此宏图大展;如今又要离开,却没有个好的结束,未来前途未卜。 中信泰富没有倒,但重新站起来的中信泰富,也许将与荣氏渐行渐远了。 商海浮影,荣与辱,即在转瞬之间! 缘尽香江了吗?未尽的只剩下了其中的恩怨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