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zh-cn

Folders and files

NameName
Last commit message
Last commit date

parent directory

..
 
 
 
 
 
 
 
 
 
 
 
 
 
 
 
 
 
 
 
 
 
 

简介

XMake是一个基于Lua的轻量级跨平台自动构建工具,支持在各种主流平台上构建项目

xmake的目标是开发者更加关注于项目本身开发,简化项目的描述和构建,并且提供平台无关性,使得一次编写,随处构建

它跟cmake、automake、premake有点类似,但是机制不同,它默认不会去生成IDE相关的工程文件,采用直接编译,并且更加的方便易用 采用lua的工程描述语法更简洁直观,支持在大部分常用平台上进行构建,以及交叉编译

并且xmake提供了创建、配置、编译、打包、安装、卸载、运行等一些actions,使得开发和构建更加的方便和流程化。

不仅如此,它还提供了许多更加高级的特性,例如插件扩展、脚本宏记录、批量打包、自动文档生成等等。。

安装

Master版本

使用curl

bash <(curl -fsSL https://xmake.io/shget.text)

使用wget

bash <(wget https://xmake.io/shget.text -O -)

使用powershell

Invoke-Expression (Invoke-Webrequest 'https://xmake.io/psget.text' -UseBasicParsing).Content

Windows

使用安装包
  1. Releases 上下载windows安装包
  2. 运行安装程序 xmake-[version].exe
使用scoop
scoop install xmake

MacOS

$ ruby -e "$(curl -fsSL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Homebrew/install/master/install)"
$ brew install xmake

或者:

  1. Releases 上下载pkg安装包
  2. 双击运行

或者安装master版本:

# 使用homebrew安装master版本
$ brew install xmake --HEAD

# 或者直接调用shell下载安装
$ bash <(curl -fsSL https://xmake.io/shget.text)

Linux

在archlinux上安装:

$ yaourt xmake

在ubuntu上安装:

$ sudo add-apt-repository ppa:tboox/xmake
$ sudo apt-get update
$ sudo apt-get install xmake

或者手动添加包源:

deb http://ppa.launchpad.net/tboox/xmake/ubuntu yakkety main 
deb-src http://ppa.launchpad.net/tboox/xmake/ubuntu yakkety main 

然后执行:

$ sudo apt-get update
$ sudo apt-get install xmake

或者下载deb包来安装:

  1. Releases 上下载deb安装包
  2. 运行: dpkg -i xmake-xxxx.deb

redhat/centos上安装:

  1. Releases 上下载rpm安装包
  2. 运行: yum install xmake-xxx.rpm --nogpgcheck

编译安装

通过脚本编译安装:

$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xmake-io/xmake.git
$ cd ./xmake
$ ./scripts/get.sh __local__

仅仅安装和更新xmake的lua脚本:

$ ./scripts/get.sh __local__ __install_only__

卸载:

$ ./scripts/get.sh __uninstall__

通过make进行编译安装:

$ make build; sudo make install

安装到其他指定目录:

$ sudo make install prefix=/usr/local

卸载:

$ sudo make uninstall

更新升级

从v2.2.3版本开始,新增了xmake update命令,来快速进行自我更新和升级,默认是升级到最新版本,当然也可以指定升级或者回退到某个版本:

$ xmake update 2.2.4

我们也可以指定更新到master/dev分支版本:

$ xmake update master
$ xmake update dev

最后,我们如果要卸载xmake,也是支持的:xmake update --uninstall

快速开始

asciicast

创建工程

创建一个名叫helloc控制台工程:

$ xmake create -l c -P ./hello

执行完后,将会生成一个简单工程结构:

hello
├── src
│   └── main.c
└── xmake.lua

其中xmake.lua是工程描述文件,内容非常简单,告诉xmake添加src目录下的所有.c源文件:

target("hello")
    set_kind("binary")
    add_files("src/*.c") 

目前支持的语言如下:

  • c/c++
  • objc/c++
  • cuda
  • asm
  • swift
  • dlang
  • golang
  • rust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参数选项,请运行: `xmake create --help`

构建工程

$ xmake

运行程序

$ xmake run hello

调试程序

$ xmake run -d hello 

xmake将会使用系统自带的调试器去加载程序运行,目前支持:lldb, gdb, windbg, vsjitdebugger, ollydbg 等各种调试器。

[lldb]$target create "build/hello"
Current executable set to 'build/hello' (x86_64).
[lldb]$b main
Breakpoint 1: where = hello`main, address = 0x0000000100000f50
[lldb]$r
Process 7509 launched: '/private/tmp/hello/build/hello' (x86_64)
Process 7509 stopped
* thread #1: tid = 0x435a2, 0x0000000100000f50 hello`main, queue = 'com.apple.main-thread', stop reason = breakpoint 1.1
    frame #0: 0x0000000100000f50 hello`main
hello`main:
->  0x100000f50 <+0>:  pushq  %rbp
    0x100000f51 <+1>:  movq   %rsp, %rbp
    0x100000f54 <+4>:  leaq   0x2b(%rip), %rdi          ; "hello world!"
    0x100000f5b <+11>: callq  0x100000f64               ; symbol stub for: puts
[lldb]$

你也可以使用简写的命令行选项,例如: `xmake r` 或者 `xmake run`

工程实例

可执行程序

target("test")
    set_kind("binary")
    add_files("src/*c")

静态库程序

target("library")
    set_kind("static")
    add_files("src/library/*.c")

target("test")
    set_kind("binary")
    add_files("src/*c")
    add_deps("library")

通过add_deps将一个静态库自动链接到test可执行程序。

动态库程序

target("library")
    set_kind("shared")
    add_files("src/library/*.c")

target("test")
    set_kind("binary")
    add_files("src/*c")
    add_deps("library")

通过add_deps将一个动态库自动链接到test可执行程序。

Qt程序

创建一个空工程:

$ xmake create -l c++ -t console_qt test
$ xmake create -l c++ -t static_qt test
$ xmake create -l c++ -t shared_qt test
$ xmake create -l c++ -t quickapp_qt test

默认会自动探测Qt环境,当然也可以指定Qt SDK环境目录:

$ xmake f --qt=~/Qt/Qt5.9.1

如果想要使用windows下mingw的Qt环境,可以切到mingw的平台配置,并且指定下mingw编译环境的sdk路径即可,例如:

$ xmake f -p mingw --sdk=C:\Qt\Qt5.10.1\Tools\mingw530_32 

上述指定的mingw sdk用的是Qt下Tools目录自带的环境,当然如果有其他第三方mingw编译环境,也可以手动指定, 具体可以参考:mingw编译配置

更多详情可以参考:#160

静态库程序
target("qt_static_library")
    add_rules("qt.static")
    add_files("src/*.cpp")
    add_frameworks("QtNetwork", "QtGui")
动态库程序
target("qt_shared_library")
    add_rules("qt.shared")
    add_files("src/*.cpp")
    add_frameworks("QtNetwork", "QtGui")
控制台程序
target("qt_console")
    add_rules("qt.console")
    add_files("src/*.cpp")
Quick应用程序
target("qt_quickapp")
    add_rules("qt.application")
    add_files("src/*.cpp") 
    add_files("src/qml.qrc")
    add_frameworks("QtQuick")
Widgets应用程序
target("qt_widgetapp")
    add_rules("qt.application")
    add_files("src/*.cpp") 
    add_files("src/mainwindow.ui")
    add_files("src/mainwindow.h")  -- 添加带有 Q_OBJECT 的meta头文件
    add_frameworks("QtWidgets")
Android应用程序

2.2.6之后版本,可以直接切到android平台编译Quick/Widgets应用程序,生成apk包,并且可通过xmake install命令安装到设备。

$ xmake create -t quickapp_qt -l c++ appdemo
$ cd appdemo
$ xmake f -p android --ndk=~/Downloads/android-ndk-r19c/ --android_sdk=~/Library/Android/sdk/ -c 
$ xmake
[  0%]: compiling.qt.qrc src/qml.qrc
[ 50%]: ccache compiling.release src/main.cpp
[100%]: linking.release libappdemo.so
[100%]: generating.qt.app appdemo.apk

然后安装到设备:

$ xmake install
installing appdemo ...
installing build/android/release/appdemo.apk ..
Success
install ok!👌

Cuda程序

创建一个空工程:

$ xmake create -P test -l cuda
$ cd test
$ xmake
-- define target
target("cuda_console")
    set_kind("binary")
    add_files("src/*.cu")
    -- generate SASS code for SM architecture of current host
    add_cugencodes("native")
    -- generate PTX code for the virtual architecture to guarantee compatibility
    add_cugencodes("compute_30")

从v2.2.7版本开始,默认构建会启用device-link。(参见 [Separate Compilation and Linking of CUDA C++ Device Code](https://devblogs.nvidia.com/separate-compilation-linking-cuda-device-code/)) 如果要显示禁用device-link,可以通过`add_values("cuda.devlink", false)` 来设置。

默认会自动探测cuda环境,当然也可以指定Cuda SDK环境目录:

$ xmake f --cuda=/usr/local/cuda-9.1/ 
$ xmake

更多详情可以参考:#158

WDK驱动程序

默认会自动探测wdk所在环境,当然也可以指定wdk sdk环境目录:

$ xmake f --wdk="G:\Program Files\Windows Kits\10" -c 
$ xmake

更多详情可以参考:#159

umdf驱动程序
target("echo")
    add_rules("wdk.driver", "wdk.env.umdf")
    add_files("driver/*.c") 
    add_files("driver/*.inx")
    add_includedirs("exe")

target("app")
    add_rules("wdk.binary", "wdk.env.umdf")
    add_files("exe/*.cpp") 
kmdf驱动程序
target("nonpnp")
    add_rules("wdk.driver", "wdk.env.kmdf")
    add_values("wdk.tracewpp.flags", "-func:TraceEvents(LEVEL,FLAGS,MSG,...)", "-func:Hexdump((LEVEL,FLAGS,MSG,...))")
    add_files("driver/*.c", {rule = "wdk.tracewpp"}) 
    add_files("driver/*.rc")

target("app")
    add_rules("wdk.binary", "wdk.env.kmdf")
    add_files("exe/*.c") 
    add_files("exe/*.inf")
wdm驱动程序
target("kcs")
    add_rules("wdk.driver", "wdk.env.wdm")
    add_values("wdk.man.flags", "-prefix Kcs")
    add_values("wdk.man.resource", "kcsCounters.rc")
    add_values("wdk.man.header", "kcsCounters.h")
    add_values("wdk.man.counter_header", "kcsCounters_counters.h")
    add_files("*.c", "*.rc", "*.man") 
target("msdsm")
    add_rules("wdk.driver", "wdk.env.wdm")
    add_values("wdk.tracewpp.flags", "-func:TracePrint((LEVEL,FLAGS,MSG,...))")
    add_files("*.c", {rule = "wdk.tracewpp"}) 
    add_files("*.rc", "*.inf")
    add_files("*.mof|msdsm.mof")
    add_files("msdsm.mof", {values = {wdk_mof_header = "msdsmwmi.h"}}) 
生成驱动包

可以通过以下命令生成.cab驱动包:

$ xmake [p|package]
$ xmake [p|package] -o outputdir

输出的目录结构如下:

  - drivers
    - sampledsm
       - debug/x86/sampledsm.cab
       - release/x64/sampledsm.cab
       - debug/x86/sampledsm.cab
       - release/x64/sampledsm.cab
驱动签名

默认编译禁用签名,可以通过set_values("wdk.sign.mode", ...)设置签名模式来启用签名。

测试签名

测试签名一般本机调试时候用,可以使用xmake自带的test证书来进行签名,例如:

target("msdsm")
    add_rules("wdk.driver", "wdk.env.wdm")
    set_values("wdk.sign.mode", "test")

不过这种情况下,需要用户手动在管理员模式下,执行一遍:$xmake l utils.wdk.testcert install,来生成和注册test证书到本机环境。 这个只需要执行一次就行了,后续就可以正常编译和签名了。

当然也可以使用本机已有的有效证书去签名。

从sha1来选择合适的证书进行签名:

target("msdsm")
    add_rules("wdk.driver", "wdk.env.wdm")
    set_values("wdk.sign.mode", "test")
    set_values("wdk.sign.thumbprint", "032122545DCAA6167B1ADBE5F7FDF07AE2234AAA")

从store/company来选择合适的证书进行签名:

target("msdsm")
    add_rules("wdk.driver", "wdk.env.wdm")
    set_values("wdk.sign.mode", "test")
    set_values("wdk.sign.store", "PrivateCertStore")
    set_values("wdk.sign.company", "tboox.org(test)")
正式签名

通过指定对应的正式签名证书文件进行签名:

target("msdsm")
    add_rules("wdk.driver", "wdk.env.wdm")
    set_values("wdk.sign.mode", "release")
    set_values("wdk.sign.company", "xxxx")
    set_values("wdk.sign.certfile", path.join(os.projectdir(), "xxxx.cer"))
生成低版本驱动

如果想在wdk10环境编译生成win7, win8等低版本系统支持的驱动,可以通过设置wdk.env.winver来切换系统版本:

set_values("wdk.env.winver", "win10")
set_values("wdk.env.winver", "win10_rs3")
set_values("wdk.env.winver", "win81")
set_values("wdk.env.winver", "win8")
set_values("wdk.env.winver", "win7")
set_values("wdk.env.winver", "win7_sp1")
set_values("wdk.env.winver", "win7_sp2")
set_values("wdk.env.winver", "win7_sp3")

我们也可以手动指定编译的目标程序支持的windows版本:

$ xmake f --wdk_winver=[win10_rs3|win8|win7|win7_sp1]
$ xmake

WinSDK程序

target("usbview")
    add_rules("win.sdk.application")

    add_files("*.c", "*.rc")
    add_files("xmlhelper.cpp", {rule = "win.sdk.dotnet"})

更多详情可以参考:#173

编译配置

通过xmake f|config配置命令,设置构建前的相关配置信息,详细参数选项,请运行: xmake f --help

你可以使用命令行缩写来简化输入,也可以使用全名,例如:
`xmake f` 或者 `xmake config`.
`xmake f -p linux` 或者 `xmake config --plat=linux`.

目标平台

主机平台
$ xmake

xmake将会自动探测当前主机平台,默认自动生成对应的目标程序。

Linux
$ xmake f -p linux [-a i386|x86_64]
$ xmake
Android
$ xmake f -p android --ndk=~/files/android-ndk-r10e/ [-a armeabi-v7a|arm64-v8a]
$ xmake

如果要手动指定ndk中具体某个工具链,而不是使用默认检测的配置,可以通过--bin来设置,例如:

$ xmake f -p android --ndk=~/files/android-ndk-r10e/ -a arm64-v8a --bin=~/files/android-ndk-r10e/toolchains/aarch64-linux-android-4.9/prebuilt/darwin-x86_64/bin

--bin主要用于设置选择编译工具的具体bin目录,这个的使用跟交叉编译中的--bin的行为是一致的。

如果手动设置了bin目录,没有通过检测,可以看下是否`--arch=`参数没有匹配对。

iPhoneOS
$ xmake f -p iphoneos [-a armv7|armv7s|arm64|i386|x86_64]
$ xmake
Windows
$ xmake f -p windows [-a x86|x64]
$ xmake
Mingw
$ xmake f -p mingw --sdk=/usr/local/i386-mingw32-4.3.0/ [-a i386|x86_64]
$ xmake
Apple WatchOS
$ xmake f -p watchos [-a i386|armv7k]
$ xmake
交叉编译

linux平台的交叉编译:

$ xmake f -p linux --sdk=/usr/local/arm-linux-gcc/ [--bin=/sdk/bin] [--cross=arm-linux-]
$ xmake

其他平台的交叉编译:

$ xmake f -p cross --sdk=/usr/local/arm-xxx-gcc/ [--bin=/sdk/bin] [--cross=arm-linux-]
$ xmake

如果不关心实际的平台名,只想交叉编译,可以直接用上面的命令,如果需要通过is_plat("myplat")判断自己的平台逻辑,则:

$ xmake f -p myplat --sdk=/usr/local/arm-xxx-gcc/ [--bin=/sdk/bin] [--cross=arm-linux-]
$ xmake

其中:

参数名 描述
--sdk 设置交叉工具链的sdk根目录
--bin 设置工具链bin目录
--cross 设置交叉工具链工具前缀
--as 设置asm汇编器
--cc 设置c编译器
--cxx 设置c++编译器
--mm 设置objc编译器
--mxx 设置objc++编译器
--sc 设置swift编译器
--gc 设置golang编译器
--dc 设置dlang编译器
--rc 设置rust编译器
--cu 设置cuda编译器
--ld 设置c/c++/objc/asm链接器
--sh 设置c/c++/objc/asm共享库链接器
--ar 设置c/c++/objc/asm静态库归档器
--scld 设置swift链接器
--scsh 设置swift共享库链接器
--gcld 设置golang链接器
--gcar 设置golang静态库归档器
--dcld 设置dlang链接器
--dcsh 设置dlang共享库链接器
--dcar 设置dlang静态库归档器
--rcld 设置rust链接器
--rcsh 设置rust共享库链接器
--rcar 设置rust静态库归档器
--cu-cxx 设置cuda host编译器
--culd 设置cuda链接器
--asflags 设置asm汇编编译选项
--cflags 设置c编译选项
--cxflags 设置c/c++编译选项
--cxxflags 设置c++编译选项
--mflags 设置objc编译选项
--mxflags 设置objc/c++编译选项
--mxxflags 设置objc++编译选项
--scflags 设置swift编译选项
--gcflags 设置golang编译选项
--dcflags 设置dlang编译选项
--rcflags 设置rust编译选项
--cuflags 设置cuda编译选项
--ldflags 设置链接选项
--shflags 设置共享库链接选项
--arflags 设置静态库归档选项

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参数选项,请运行: `xmake f --help`。

--sdk
  • 设置交叉工具链的sdk根目录

大部分情况下,都不需要配置很复杂的toolchains前缀,例如:arm-linux- 什么的

只要这个工具链的sdk目录满足如下结构(大部分的交叉工具链都是这个结构):

/home/toolchains_sdkdir
   - bin
       - arm-linux-gcc
       - arm-linux-ld
       - ...
   - lib
       - libxxx.a
   - include
       - xxx.h

那么,使用xmake进行交叉编译的时候,只需要进行如下配置和编译:

$ xmake f -p linux --sdk=/home/toolchains_sdkdir
$ xmake

这个时候,xmake会去自动探测,gcc等编译器的前缀名:arm-linux-,并且编译的时候,也会自动加上链接库头文件的搜索选项,例如:

-I/home/toolchains_sdkdir/include -L/home/toolchains_sdkdir/lib

这些都是xmake自动处理的,不需要手动配置他们。。

--bin
  • 设置工具链bin目录

对于不规则工具链目录结构,靠单纯地--sdk选项设置,没法完全检测通过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这个选项继续附加设置工具链的bin目录位置。

例如:一些特殊的交叉工具链的,编译器bin目录,并不在 /home/toolchains_sdkdir/bin 这个位置,而是独立到了 /usr/opt/bin

$ xmake f -p linux --sdk=/home/toolchains_sdkdir --bin=/usr/opt/bin
$ xmake

v2.2.1版本之前,这个参数名是`--toolchains`,比较有歧义,因此新版本中,统一改成`--bin=`来设置bin目录。

--cross
  • 设置交叉工具链工具前缀

aarch64-linux-android-这种,通常如果你配置了--sdk或者--bin的情况下,xmake会去自动检测的,不需要自己手动设置。

但是对于一些极特殊的工具链,一个目录下同时有多个cross前缀的工具bin混在一起的情况,你需要手动设置这个配置,来区分到底需要选用哪个bin。

例如,toolchains的bin目录下同时存在两个不同的编译器:

/opt/bin
 - armv7-linux-gcc
 - aarch64-linux-gcc

我们现在想要选用armv7的版本,则配置如下:

$ xmake f -p linux --sdk=/usr/toolsdk --bin=/opt/bin --cross=armv7-linux-
--as
  • 设置asm汇编器

如果还要继续细分选择编译器,则继续追加相关编译器选项,例如:

$ xmake f -p linux --sdk=/user/toolsdk --as=armv7-linux-as

如果存在AS环境变量的话,会优先使用当前环境变量中指定的值。

如果指定的编译器名不是那些xmake内置可识别的名字(带有gcc, clang等字样),那么编译器工具检测就会失败。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xmake f --as=gcc@/home/xxx/asmips.exe` 设置ccmips.exe编译器作为类gcc的使用方式来编译。 也就是说,在指定编译器为`asmips.exe`的同时,告诉xmake,它跟gcc用法和参数选项基本相同。

--cc
  • 设置c编译器

如果还要继续细分选择编译器,则继续追加相关编译器选项,例如:

$ xmake f -p linux --sdk=/user/toolsdk --cc=armv7-linux-clang

如果存在CC环境变量的话,会优先使用当前环境变量中指定的值。

如果指定的编译器名不是那些xmake内置可识别的名字(带有gcc, clang等字样),那么编译器工具检测就会失败。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xmake f --cc=gcc@/home/xxx/ccmips.exe` 设置ccmips.exe编译器作为类gcc的使用方式来编译。 也就是说,在指定编译器为`ccmips.exe`的同时,告诉xmake,它跟gcc用法和参数选项基本相同。

--cxx
  • 设置c++编译器

如果还要继续细分选择编译器,则继续追加相关编译器选项,例如:

$ xmake f -p linux --sdk=/user/toolsdk --cxx=armv7-linux-clang++

如果存在CXX环境变量的话,会优先使用当前环境变量中指定的值。

如果指定的编译器名不是那些xmake内置可识别的名字(带有gcc, clang等字样),那么编译器工具检测就会失败。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xmake f --cxx=clang++@/home/xxx/c++mips.exe` 设置c++mips.exe编译器作为类clang++的使用方式来编译。 也就是说,在指定编译器为`c++mips.exe`的同时,告诉xmake,它跟clang++用法和参数选项基本相同。

--ld
  • 设置c/c++/objc/asm链接器

如果还要继续细分选择链接器,则继续追加相关编译器选项,例如:

$ xmake f -p linux --sdk=/user/toolsdk --ld=armv7-linux-clang++

如果存在LD环境变量的话,会优先使用当前环境变量中指定的值。

如果指定的编译器名不是那些xmake内置可识别的名字(带有gcc, clang等字样),那么链接器工具检测就会失败。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xmake f --ld=g++@/home/xxx/c++mips.exe` 设置c++mips.exe链接器作为类g++的使用方式来编译。 也就是说,在指定链接器为`c++mips.exe`的同时,告诉xmake,它跟g++用法和参数选项基本相同。

--sh
  • 设置c/c++/objc/asm共享库链接器
$ xmake f -p linux --sdk=/user/toolsdk --sh=armv7-linux-clang++

如果存在SH环境变量的话,会优先使用当前环境变量中指定的值。

如果指定的编译器名不是那些xmake内置可识别的名字(带有gcc, clang等字样),那么链接器工具检测就会失败。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xmake f --sh=g++@/home/xxx/c++mips.exe` 设置c++mips.exe链接器作为类g++的使用方式来编译。 也就是说,在指定链接器为`c++mips.exe`的同时,告诉xmake,它跟g++用法和参数选项基本相同。

--ar
  • 设置c/c++/objc/asm静态库归档器
$ xmake f -p linux --sdk=/user/toolsdk --ar=armv7-linux-ar

如果存在AR环境变量的话,会优先使用当前环境变量中指定的值。

如果指定的编译器名不是那些xmake内置可识别的名字(带有ar等字样),那么链接器工具检测就会失败。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xmake f --ar=ar@/home/xxx/armips.exe` 设置armips.exe链接器作为类ar的使用方式来编译。 也就是说,在指定链接器为`armips.exe`的同时,告诉xmake,它跟ar用法和参数选项基本相同。

全局配置

我们也可以将一些常用配置保存到全局配置中,来简化频繁地输入:

例如:

$ xmake g --ndk=~/files/android-ndk-r10e/

现在,我们重新配置和编译android程序:

$ xmake f -p android
$ xmake

以后,就不需要每次重复配置--ndk=参数了。

每个命令都有其简写,例如: `xmake g` 或者 `xmake global`.

清除配置

有时候,配置出了问题编译不过,或者需要重新检测各种依赖库和接口,可以加上-c参数,清除缓存的配置,强制重新检测和配置

$ xmake f -c
$ xmake

或者:

$ xmake f -p iphoneos -c
$ xmake

语法说明

xmake的工程描述文件xmake.lua虽然基于lua语法,但是为了使得更加方便简洁得编写项目构建逻辑,xmake对其进行了一层封装,使得编写xmake.lua不会像些makefile那样繁琐

基本上写个简单的工程构建描述,只需三行就能搞定,例如:

target("test")
    set_kind("binary")
    add_files("src/*.c")

作用域

xmake的描述语法是按作用域划分的,主要分为:

  • 外部作用域
  • 内部作用域
  • 接口作用域

那哪些属于外部,哪些又属于内部呢,看看下面的注释,就知道个大概了:

-- 外部作用域
target("test")

    -- 外部作用域
    set_kind("binary")
    add_files("src/*.c")

    on_run(function ()
        -- 内部作用域
        end)

    after_package(function ()
        -- 内部作用域
        end)

-- 外部作用域
task("hello")

    -- 外部作用域
    on_run(function ()
        -- 内部作用域
        end)

简单的说,就是在自定义脚本function () end之内的都属于内部作用域,也就是脚本作用域,其他地方都是都属于于外部作用域。。

外部作用域

对于大部分工程来说,并不需要很复杂的工程描述,也不需要自定义脚本支持,只需要简单的 set_xxx 或者 add_xxx 就能满足需求了

那么根据二八定律,80%的情况下,我们只需要这么写:

target("test")
    set_kind("static")
    add_files("src/test/*.c")

target("demo")
    add_deps("test")
    set_kind("binary")
    add_links("test")
    add_files("src/demo/*.c")

不需要复杂的api调用,也不需要各种繁琐的变量定义,以及 if 判断 和 for 循环,要的就是简洁可读,一眼看过去,就算不懂lua语法也没关系

就当做简单的描述语法,看上去有点像函数调用而已,会点编程的基本一看就知道怎么配置。

为了做到简洁、安全,在这个作用域内,很多lua 内置api是不开放出来的,尤其是跟写文件、修改操作环境相关的,仅仅提供一些基本的只读接口,和逻辑操作

目前外部作用域开放的lua内置api有:

  • table
  • string
  • pairs
  • ipairs
  • print
  • os

当然虽然内置lua api提供不多,但xmake还提供了很多扩展api,像描述api就不多说,详细可参考:API手册

还有些辅助api,例如:

dirs:扫描获取当前指定路径中的所有目录 files:扫描获取当前指定路径中的所有文件 format: 格式化字符串,string.format的简写版本

还有变量定义、逻辑操作也是可以使用的,毕竟是基于lua的,该有的基础语法,还是要有的,我们可以通过if来切换编译文件:

target("test")
    set_kind("static")
    if is_plat("iphoneos") then
        add_files("src/test/ios/*.c")
    else
        add_files("src/test/*.c")
    end

需要注意的是,变量定义分全局变量和局部变量,局部变量只对当前xmake.lua有效,不影响子xmake.lua

-- 局部变量,只对当前xmake.lua有效
local var1 = 0

-- 全局变量,影响所有之后 includes() 包含的子 xmake.lua 
var2 = 1

includes("src")
内部作用域

也称插件、脚本作用域,提供更加复杂、灵活的脚本支持,一般用于编写一些自定义脚本、插件开发、自定义task任务、自定义模块等等

一般通过function () end包含,并且被传入到on_xxx, before_xxxafter_xxx接口内的,都属于自作用域。

例如:

-- 自定义脚本
target("hello")
    after_build(function ()
        -- 内部作用域
        end)

-- 自定义任务、插件
task("hello")
    on_run(function ()
        -- 内部作用域
        end)

在此作用域中,不仅可以使用大部分lua的api,还可以使用很多xmake提供的扩展模块,所有扩展模块,通过import来导入

具体可参考:import模块导入文档

这里我们给个简单的例子,在编译完成后,对ios目标程序进行ldid签名:

target("iosdemo")
    set_kind("binary")
    add_files("*.m")
    after_build(function (target) 

        -- 执行签名,如果失败,自动中断,给出高亮错误信息
        os.run("ldid -S$(projectdir)/entitlements.plist %s", target:targetfile())
    end)

需要注意的是,在内部作用域中,所有的调用都是启用异常捕获机制的,如果运行出错,会自动中断xmake,并给出错误提示信息

因此,脚本写起来,不需要繁琐的if retval then判断,脚本逻辑更加一目了然

接口作用域

在外部作用域中的所有描述api设置,本身也是有作用域之分的,在不同地方调用,影响范围也不相同,例如:

-- 全局根作用域,影响所有target,包括includes() 中的子工程target设置
add_defines("DEBUG")

-- 定义或者进入demo目标作用域(支持多次进入来追加设置)
target("demo")
    set_kind("shared")
    add_files("src/*.c")
    -- 当前target作用域,仅仅影响当前target
    add_defines("DEBUG2")

-- 选项设置,仅支持局部设置,不受全局api设置所影响
option("test")
    -- 当前选项的局部作用域
    set_default(false)

-- 其他target设置,-DDEBUG 也会被设置上
target("demo2")
    set_kind("binary")
    add_files("src/*.c")

-- 重新进入demo目标作用域
target("demo")
    -- 追加宏定义,只对当前demo目标有效
    add_defines("DEBUG3")

通常情况下,进入另一个target/option域设置,会自动离开上个target/option域,但是有时候为了比较一些作用域污染情况,我们可以显示离开某个域,例如:

option("test")
    set_default(false)
option_end()

target("demo")
    set_kind("binary")
    add_files("src/*.c")
target_end()

调用option_end(), target_end()即可显式的离开当前target/option域设置。

作用域缩进

xmake.lua里面缩进,只是个编写规范,用于更加清楚的区分,当前的设置 是针对 那个作用域的,虽然就算不缩进,也一样ok,但是可读性上 并不是很好。。

例如:

target("xxxx")
    set_kind("binary")
    add_files("*.c")

target("xxxx")
set_kind("binary")
add_files("*.c")

上述两种方式,效果上都是一样的,但是理解上,第一种更加直观,一看就知道add_files仅仅只是针对 target 设置的,并不是全局设置

因此,适当的进行缩进,有助于更好的维护xmake.lua

最后附上,tbox的xmake.lua描述,仅供参考。。

语法简化

xmake.lua的配置域语法,非常灵活,可以在相关域做各种复杂灵活的配置,但是对于许多精简的小块配置,这个时候就稍显冗余了:

option("test1")
    set_default(true)
    set_showmenu(true)
    set_description("test1 option")

option("test2")
    set_default(true)
    set_showmeu(true)

option("test3")
    set_default("hello")

xmake 2.2.6以上版本,对于上面的这些小块option域设置,我们可以简化下成单行描述:

option("test1", {default = true, showmenu = true, description = "test1 option"})
option("test2", {default = true, showmenu = true})
option("test3", {default = "hello"})

除了option域,对于其他域也是支持这种简化写法的,例如:

target("demo")
    set_kind("binary")
    add_files("src/*.c")

简化为:

target("demo", {kind = "binary", files = "src/*.c"})

当然,如果配置需求比较复杂的,还是原有的多行设置方式更加方便,这个就看自己的需求来评估到底使用哪种方式了。

依赖包管理

本地内置模式

通过在项目中内置依赖包目录以及二进制包文件,可以方便的集成一些第三方的依赖库,这种方式比较简单直接,但是缺点也很明显,不方便管理。

以tbox工程为例,其依赖包如下:

- base.pkg
- zlib.pkg
- polarssl.pkg
- openssl.pkg
- mysql.pkg
- pcre.pkg
- ...

如果要让当前工程识别加载这些包,首先要指定包目录路径,例如:

add_packagedirs("packages")

指定好后,就可以在target作用域中,通过add_packages接口,来添加集成包依赖了,例如:

target("tbox")
    add_packages("zlib", "polarssl", "pcre", "mysql")

那么如何去生成一个*.pkg的包呢,如果是基于xmake的工程,生成方式很简单,只需要:

$ cd tbox
$ xmake package

即可在build目录下生成一个tbox.pkg的跨平台包,给第三方项目使用,我也可以直接设置输出目录,编译生成到对方项目中去,例如:

$ cd tbox
$ xmake package -o ../test/packages

这样,test工程就可以通过add_packagesadd_packagedirs去配置和使用tbox.pkg包了。

关于内置包的详细描述,还可以参考下相关文章,这里面有详细介绍:依赖包的添加和自动检测机制

系统查找模式

如果觉得上述内置包的管理方式非常不方便,可以通过xmake提供的内置接口find_packages

目前此接口支持以下一些包管理支持:

  • vcpkg
  • homebrew
  • pkg-config

并且通过系统和第三方包管理工具进行依赖包的安装,然后与xmake进行集成使用,例如我们查找一个openssl包:

local packages = find_packages("openssl", "zlib")

返回的结果如下:

{
    {links = {"ssl", "crypto"}, linkdirs = {"/usr/local/lib"}, includedirs = {"/usr/local/include"}},
    {links = {"z"}, linkdirs = {"/usr/local/lib"}, includedirs = {"/usr/local/include"}}
}

如果查找成功,则返回一个包含所有包信息的table,如果失败返回nil

这里的返回结果可以直接作为target:add, option:add的参数传入,用于动态增加target/option的配置:

option("zlib")
    set_showmenu(true)
    before_check(function (option)
        option:add(find_packages("openssl", "zlib"))
    end)
target("test")
    on_load(function (target)
        target:add(find_package("openssl", "zlib"))
    end)

如果系统上装有homebrew, pkg-config等第三方工具,那么此接口会尝试使用它们去改进查找结果。

更完整的使用描述,请参考:find_packages接口文档。

homebrew集成支持

由于homebrew一般都是把包直接装到的系统中去了,因此用户不需要做任何集成工作,find_packages就已经原生无缝支持。

vcpkg集成支持

目前xmake v2.2.2版本已经支持了vcpkg,用户只需要装完vcpkg后,执行$ vcpkg integrate install,xmake就能自动从系统中检测到vcpkg的根路径,然后自动适配里面包。

当然,我们也可以手动指定vcpkg的根路径来支持:

$ xmake f --vcpkg=f:\vcpkg

或者我们可以设置到全局配置中去,避免每次切换配置的时候,重复设置:

$ xmake g --vcpkg=f:\vcpkg

远程依赖模式

这个在2.2.2版本后已经初步支持,用法上更加的简单,只需要设置对应的依赖包就行了,例如:

add_requires("tbox 1.6.*", "libpng ~1.16", "zlib")

target("test")
    set_kind("binary")
    add_files("src/*.c") 
    add_packages("tbox", "libpng", "zlib")

上面的add_requires用于描述当前项目需要的依赖包,而add_packages用于应用依赖包到test目标,只有设置这个才会自动追加links, linkdirs, includedirs等设置。

然后直接执行编译即可:

$ xmake 

xmake会去远程拉取相关源码包,然后自动编译安装,最后编译项目,进行依赖包的链接,具体效果见下图:

关于包依赖管理的更多相关信息和进展见相关issues:Remote package management

目前支持的特性
  • 语义版本支持,例如:">= 1.1.0 < 1.2", "~1.6", "1.2.x", "1.*"
  • 提供官方包仓库、自建私有仓库、项目内置仓库等多仓库管理支持
  • 跨平台包编译集成支持(不同平台、不同架构的包可同时安装,快速切换使用)
  • debug依赖包支持,实现源码调试
依赖包处理机制

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下整个依赖包的处理机制:

  1. 优先检测当前系统目录、第三方包管理下有没有存在指定的包,如果有匹配的包,那么就不需要下载安装了 (当然也可以设置不使用系统包)
  2. 检索匹配对应版本的包,然后下载、编译、安装(注:安装在特定xmake目录,不会干扰系统库环境)
  3. 编译项目,最后自动链接启用的依赖包
快速上手

新建一个依赖tbox库的空工程:

$ xmake create -t console_tbox test
$ cd test

执行编译即可,如果当前没有安装tbox库,则会自动下载安装后使用:

$ xmake

切换到iphoneos平台进行编译,将会重新安装iphoneos版本的tbox库进行链接使用:

$ xmake f -p iphoneos
$ xmake

切换到android平台arm64-v8a架构编译:

$ xmake f -p android [--ndk=~/android-ndk-r16b]
$ xmake
语义版本设置

xmake的依赖包管理是完全支持语义版本选择的,例如:"~1.6.1",对于语义版本的具体描述见:https://semver.org/

一些语义版本写法:

add_requires("tbox 1.6.*", "pcre 1.3.x", "libpng ^1.18")
add_requires("libpng ~1.16", "zlib 1.1.2 || >=1.2.11 <1.3.0")

目前xmake使用的语义版本解析器是uael贡献的sv库,里面也有对版本描述写法的详细说明,可以参考下:版本描述说明

当然,如果我们对当前的依赖包的版本没有特殊要求,那么可以直接这么写:

add_requires("tbox", "libpng", "zlib")

这会使用已知的最新版本包,或者是master分支的源码编译的包,如果当前包有git repo地址,我们也能指定特定分支版本:

add_requires("tbox master")
add_requires("tbox dev")
额外的包信息设置
可选包设置

如果指定的依赖包当前平台不支持,或者编译安装失败了,那么xmake会编译报错,这对于有些必须要依赖某些包才能工作的项目,这是合理的。 但是如果有些包是可选的依赖,即使没有也可以正常编译使用的话,可以设置为可选包:

add_requires("tbox", {optional = true})
禁用系统库

默认的设置,xmake会去优先检测系统库是否存在(如果没设置版本要求),如果用户完全不想使用系统库以及第三方包管理提供的库,那么可以设置:

add_requires("tbox", {system = false})
使用调试版本的包

如果我们想同时源码调试依赖包,那么可以设置为使用debug版本的包(当然前提是这个包支持debug编译):

add_requires("tbox", {debug = true})

如果当前包还不支持debug编译,可在仓库中提交修改编译规则,对debug进行支持,例如:

package("openssl")
    on_install("linux", "macosx", function (package)
        os.vrun("./config %s --prefix=\"%s\"", package:debug() and "--debug" or "", package:installdir())
        os.vrun("make -j4")
        os.vrun("make install")
    end)
传递额外的编译信息到包

某些包在编译时候有各种编译选项,我们也可以传递进来,当然包本身得支持:

add_requires("tbox", {configs = {small=true}})

传递--small=true给tbox包,使得编译安装的tbox包是启用此选项的。

第三方依赖包安装

2.2.5版本之后,xmake支持对对第三方包管理器里面的依赖库安装支持,例如:conan,brew, vcpkg等

添加homebrew的依赖包:

add_requires("brew::zlib", {alias = "zlib"}})
add_requires("brew::pcre2/libpcre2-8", {alias = "pcre2"}})

target("test")
    set_kind("binary")
    add_files("src/*.c") 
    add_packages("pcre2", "zlib")

添加vcpkg的依赖包:

add_requires("vcpkg::zlib", "vcpkg::pcre2")

target("test")
    set_kind("binary")
    add_files("src/*.c") 
    add_packages("vcpkg::zlib", "vcpkg::pcre2")

添加conan的依赖包:

add_requires("CONAN::zlib/1.2.11@conan/stable", {alias = "zlib", debug = true})
add_requires("CONAN::OpenSSL/1.0.2n@conan/stable", {alias = "openssl", 
    configs = {options = "OpenSSL:shared=True"}})

target("test")
    set_kind("binary")
    add_files("src/*.c") 
    add_packages("openssl", "zlib")

执行xmake进行编译后:

ruki:test_package ruki$ xmake
checking for the architecture ... x86_64
checking for the Xcode directory ... /Applications/Xcode.app
checking for the SDK version of Xcode ... 10.14
note: try installing these packages (pass -y to skip confirm)?
  -> CONAN::zlib/1.2.11@conan/stable  (debug)
  -> CONAN::OpenSSL/1.0.2n@conan/stable  
please input: y (y/n)

  => installing CONAN::zlib/1.2.11@conan/stable .. ok
  => installing CONAN::OpenSSL/1.0.2n@conan/stable .. ok

[  0%]: ccache compiling.release src/main.c
[100%]: linking.release test
使用自建私有包仓库

如果需要的包不在官方仓库xmake-repo中,我们可以提交贡献代码到仓库进行支持。 但如果有些包仅用于个人或者私有项目,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私有仓库repo,仓库组织结构可参考:xmake-repo

比如,现在我们有一个一个私有仓库repo:git@github.com:myrepo/xmake-repo.git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命令进行仓库添加:

$ xmake repo --add myrepo git@github.com:myrepo/xmake-repo.git

或者我们直接写在xmake.lua中:

add_repositories("my-repo git@github.com:myrepo/xmake-repo.git")

如果我们只是想添加一两个私有包,这个时候特定去建立一个git repo太小题大做了,我们可以直接把包仓库放置项目里面,例如:

projectdir
  - myrepo
    - packages
      - t/tbox/xmake.lua
      - z/zlib/xmake.lua
  - src
    - main.c
  - xmake.lua

上面myrepo目录就是自己的私有包仓库,内置在自己的项目里面,然后在xmake.lua里面添加一下这个仓库位置:

add_repositories("my-repo myrepo")

这个可以参考benchbox项目,里面就内置了一个私有仓库。

我们甚至可以连仓库也不用建,直接定义包描述到项目xmake.lua中,这对依赖一两个包的情况还是很有用的,例如:

package("libjpeg")

    set_urls("http://www.ijg.org/files/jpegsrc.$(version).tar.gz")

    add_versions("v9c", "650250979303a649e21f87b5ccd02672af1ea6954b911342ea491f351ceb7122")

    on_install("windows", function (package)
        os.mv("jconfig.vc", "jconfig.h")
        os.vrun("nmake -f makefile.vc")
        os.cp("*.h", package:installdir("include"))
        os.cp("libjpeg.lib", package:installdir("lib"))
    end)

    on_install("macosx", "linux", function (package)
        import("package.tools.autoconf").install(package)
    end)

package_end()

add_requires("libjpeg")

target("test")
    set_kind("binary")
    add_files("src/*.c") 
    add_packages("libjpeg")
包管理命令使用

包管理命令$ xmake require 可用于手动显示的下载编译安装、卸载、检索、查看包信息。

安装指定包
$ xmake require tbox

安装指定版本包:

$ xmake require tbox "~1.6"

强制重新下载安装,并且显示详细安装信息:

$ xmake require -f -v tbox "1.5.x"

传递额外的设置信息:

$ xmake require --extra="debug=true,config={small=true}" tbox

安装debug包,并且传递small=true的编译配置信息到包中去。

卸载指定包
$ xmake require --uninstall tbox

这会完全卸载删除包文件。

查看包详细信息
$ xmake require --info tbox
在当前仓库中搜索包
$ xmake require --search tbox

这个是支持模糊搜素以及lua模式匹配搜索的:

$ xmake require --search pcr

会同时搜索到pcre, pcre2等包。

列举当前已安装的包
$ xmake require --list
仓库管理命令使用

上文已经简单讲过,添加私有仓库可以用(支持本地路径添加):

$ xmake repo --add myrepo git@github.com:myrepo/xmake-repo.git

v2.2.3开始,支持添加指定分支的repo,例如:

$ xmake repo --add myrepo git@github.com:myrepo/xmake-repo.git dev

我们也可以移除已安装的某个仓库:

$ xmake repo --remove myrepo

或者查看所有已添加的仓库:

$ xmake repo --list

如果远程仓库有更新,可以手动执行仓库更新,来获取更多、最新的包:

$ xmake repo -u
提交包到官方仓库

目前这个特性刚完成不久,目前官方仓库的包还不是很多,有些包也许还不支持部分平台,不过这并不是太大问题,后期迭代几个版本后,我会不断扩充完善包仓库。

如果你需要的包,当前的官方仓库还没有收录,可以提交issues或者自己可以在本地调通后,贡献提交到官方仓库:xmake-repo

详细的贡献说明,见:CONTRIBUTING.md

问答

怎样获取更多参数选项信息?

获取主菜单的帮助信息,里面有所有action和plugin的列表描述。

$ xmake [-h|--help]

获取配置菜单的帮助信息,里面有所有配置选项的描述信息,以及支持平台、架构列表。

$ xmake f [-h|--help]

获取action和plugin命令菜单的帮助信息,里面有所有内置命令和插件任务的参数使用信息。

$ xmake [action|plugin] [-h|--help]

例如,获取run命令的参数信息:

$ xmake run --help

怎样实现静默构建,不输出任何信息?

$ xmake [-q|--quiet]

如果xmake运行失败了怎么办?

可以先尝试清除下配置,重新构建下:

$ xmake f -c
$ xmake

如果还是失败了,请加上 -v 或者 --verbose 选项重新执行xmake后,获取更加详细的输出信息

例如:

$ xmake [-v|--verbose] 

并且可以加上 --backtrace 选项获取出错时的xmake的调试栈信息, 然后你可以提交这些信息到issues.

$ xmake -v --backtrace

怎样看实时编译警告信息?

为了避免刷屏,在构建时候,默认是不实时输出警告信息的,如果想要看的话可以加上-w选项启用编译警告输出就行了。

$ xmake [-w|--warning] 

怎样基于源码自动生成xmake.lua

如果你想临时写一两个测试代码、或者手上有一些移植过来的零散源码想要快速编译运行,可以不用专门xmake.lua,直接运行:

$ xmake

xmake会自动扫描分析当前的源码目录,识别程序结构和类型,生成一个xmake.lua,并且会尝试直接构建它。

如果编译成功,可以直接运行:

$ xmake run

当然,如果仅仅只是想要生成xmake.lua,默认不去构建,可以执行:

$ xmake f -y

更多相关介绍,请参考文章:xmake新增智能代码扫描编译模式,无需手写任何make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