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9 lines (10 loc) · 2.55 KB

2020-04-17.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9 lines (10 loc) · 2.55 KB

为什么「量」比「质」重要

类似「熟能生巧」或者「PRACTICE MAKE PERFECT」、「JUST DO IT」这种短语我们听得很多,都呼吁大家应该少说多做,刚开始学编程的时候,在网上查如何提高编程水平,也能看到多人说写得多,自然水平就上来了。真的是这样吗,我也不太确定,很多时候同一个观点重复得多,听着听着也就麻木了,刚好最近看到两个相关的内容,感觉挺还是有点意思,决定记录一下。


一是来自于 StackOverflow 创始人的一篇博客 Quantity Always Trumps Quality

里面说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教陶艺老师将他的学生分为两组,然后对这两组学生实行不一样的打分制度,第一组学生按量(重量)打分,到了学期末,谁做的陶艺制品越多分数越高;而另一组学生则按质打分,陶艺制品的质量越高分数越高。结果到了学期末发现,质量最高的陶艺制品反而是由按量打分那组的学生做出来。

另一个来自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巴拉巴西成功定律》

其中在讲第五定律的时候说到作者发现科研人员的作出重要的科学贡献一般都出现在其职业生涯的早期,一位科学家似乎有大约 13% 的概率在职业生涯的前 3 年发表她最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而在 20 年后这一概率就会快速下降。我们根据常识也可以理解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毕竟年轻的时候头脑更灵活,思维更清晰,自然能作出很多有创造力的发明。然而根据作者后面的研究发现,之所以会这样其实与年龄无关,与产量有关。诚然,获得重大突破的可能性在 20 后会急剧下降,但更重要的是,产量也同样下降,年轻科学家更频繁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原因并非年轻时更有创造力,而是因为整体而言,他们在这一阶段的科研产出更多,这就好比如果今天你买了 1 张彩票,而明天买 10 张,那明天你中奖的概率就是今天的你的 10 倍。


所以,无论是写作还是编程,一个人通过大量地创作非完美的作品往往比从一开始就最求完美之作最后能达到更高的高度。与其纠结于你做的东西是否正确,还不如直接就去做。如果这款产品不行,那就继续做新产品,直到有一款行为止。

尽管你最后是奔着「质」去的,一开始你也应该把重心放在「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