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54 lines (35 loc) · 6.46 KB

21.精读《Web fonts: when you need them, when you don’t》.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54 lines (35 loc) · 6.46 KB

精读《Web fonts: when you need them, when you don’t》

本期精读让我们来聊一聊Web Fonts,文章地址:https://hackernoon.com/web-fonts-when-you-need-them-when-you-dont-a3b4b39fe0ae

文章简介

文章分析了Web Fonts的优劣具体使用场景。

主要观点

  • 作者用一张流程图非常言简意赅地概括了文章的上半部分。 流程图
  • 当然上半部分作者也讲了很多案例,其中一个很明显的案例就是维基百科利用字体来提升阅读体验,通过文章内的对比,能直观感受到这一点
  • 文章后半部分着力介绍了怎么解决Web Font的带来的弊端:认识FOUT带来的问题,如何使用现有的前端解决方案来尽可能避免这个问题,以及样式上优雅降级的几个方案。

把文章带入自己的开发环境

作为一个中文开发者,在我们的开发技术栈中,Web Fonts绝对是属于使用频率比较低的那一类的。本次精读选择这篇文章,也正是一探这一个不常见的领域。

对于英文字母,26个字母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问题,算上大小写和基本符号,一张ASCII码标就可以包含住。让我再扩展一下,到大部分的西文书写系统,几百个字符就能解决多语言显示的问题了。但是对于汉语而言,Web Fonts真的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因为常用的汉字就有几千个(你想象中国还有《千字文》这种儿童读物……)。字体这东西跟字符数量直接挂钩,是很难通过压缩来获得性能提升的。

通常的想法就是用多少,取多少,但是这个方法也就只能适用于标题美化等场景。对于一个系统性的前端工程,我们不可能去实现一个动态字符的字体文件(就是统计这个页面上会产生多少个字符,为这个字符集去生成一个字符子集)

虽然汉字书写系统和西文书写系统天生存在差异,但是把作者在文章中提出来的几个问题再站在中文的角度上再来看一下,也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客观的答案。以下是我作为一个普通开发者的自问自答:

  1. 字体对你的品牌很关键吗?(需要特性字体的中文LOGO基本都用PNG和SVG解决了,Web Font不实用。)
  2. 字体让你的文字阅读起来更容易了吗?(我平时开发产品没有成片聚集的文字,用无衬线字体就能满足需求。Web Font很好,我选择“微软雅黑”。)(注:泛指那些好用的支持全字集的系统自带字体;成片的文字适用衬线字体,个人认为中文的衬线字体,不同的字体带来的阅读体验还是有明显差别的。)
  3. 你需要在不同设备上显示一样的字体吗?(好像还没这么苛求吧……微软雅黑好看,安卓上的Roboto也很不错啊,Roboto这种字体还针对移动设备有优化,何乐而不为。)
  4. 用了Web Font你会更开心吗?(在icon中使用iconfont让我们告别了PNG Sprite图,嗯这很开心。至于文字上用Web Font,有好用的系统字体你不用,你这是何苦呢)(作者也说了,可能折腾半天还没系统字体看着舒服,那就是一行font-family的事情)

不同产品有着不同的场景,多像文章里问问自己会有最合适的答案。

关于FOUT和FOIT

文章中大篇幅地在安利你使用Web Font,但是也很直白地指出了Web Font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FOUT——Flash Of Unstyled Text。连作者毫不避讳地说了句:“噢我的老天,这太丑了!”

具体表现是采用了Web Font的文案会存在闪动,这个的根本原因在于相比于系统字体,Web Font最大的弊端在于它是异步加载的,你没有办法避免下载它所用的时间。文章中举了一个例子,在一个图文为主的页面中,一个542KB的字体文件,在第9秒才加载完成。在那之前只能以系统字体来展示,而在第9秒加载完成的时候,还会出现替换字体的情况,文字会突然跳动。

比FOUT更为极端的情况的是FOIT——Flash Of Invisible Text。很多浏览器的行为,并不是默认展示系统字体,而是直接隐藏。那么即使在极快的网速下也很难避免存在一个几百毫秒的时间滞后。

不过好在,有一个font-display的属性,可以在声明@font-face的时候配合使用。对于未加载Web Fonts的时候,auto属性可以选择隐藏也就是会产生FOIT,swap会产生替换也就是会产生FOUT,还有fallback和optional可以控制先FOIT后FOUT来达到折中方案。

还有一个思路,那就是预加载,对于字体,浏览器还是能够有效缓存的,如果能够做好预加载,还是不会太影响用户体验的。文章中就提到了一个方案,调用link的rel=preload来做预加载。因为通常加载字体是在CSS中的@font-face被读到的时候才去加载的,那么就会出现先加载CSS,后加载字体的情况。如果利用link预加载,那么在CSS中的@font-face被读到前就已经开始加载了,那么字体加载和CSS加载就可以同时加载,提升速度。

当然JS是万能的,也有一些库在支持这方面功能,例如bramstein/fontfaceobserver这样的。

愚以为,FO*T这种情况既然无法避免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如果你的用户网速够快,那么隐藏文字会更好,用户无感知;如果网速不确定,而且是文章为主的内容,那么内容至上就应该先用替代字体显示;如果你正在将Web Font应用在图标等东西上,那么我们自然不愿意看到满屏的方框方框,这种时候就选择隐藏吧。

文章也提了一点,如果你的字体授权很贵,但用户端深受FO*T折磨,那你还费这钱干嘛。

结论

如果能解决FO*T的副作用,Web Font怎么舒服怎么用。但是中文字体大,常用西文字体诸如Google字体库又时常被墙,对于中国开发者,Web Font想说爱你不容易。(还是乖乖用微软雅黑吧,逃……

彩蛋

文章里有一段很精彩的话,摘抄出来翻译一下: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个Sketch或者Photoshop的插件,可以在你每次打开一个文件的时候,延迟十秒才显示出字体;那么世界上就没有那么多多余的字体了。

(译者注:删光设计师的电脑里的奇怪字体也能达到相同目的,哈哈哈~)